漫步在广州珠江畔,红砖厂房与创意市集交织,锈迹斑斑的起重机下是年轻人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从太古仓到信义会馆,从T.I.T创意园到1850艺术区,这些曾经的工业遗址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广州文化底蕴与产业转型的见证者。然而,并非所有工业遗产都如此幸运,一些区位偏远的厂房仍在闲置中逐渐衰败,部分改造项目因业态同质化陷入困境。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激活存量空间?如何让工业遗产的“过渡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路径?
工业遗产:城市发展的时代烙印
工业遗产不仅是厂房与机器,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产业记忆。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下塔吉尔宪章》的定义,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科技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矿场矿区等物质遗存,也包括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非物质遗产。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广州保留有数量丰富的工业遗产。根据2020年广州市工业遗产“一张图”数据库统计,广州市共有工业遗产线索247处,总占地面积约为100.69公顷。按照空间尺度和遗产类型区分,广州工业遗产主要包括工业建筑遗产、工业构筑物遗产、铁路线性工业遗产和工业历史风貌区四大类,总体形成“两廊多片”的空间格局。
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依托珠江航运和铁路运输,因此,广州工业遗产在空间集中在珠江航道两侧港口及铁路周边,形成独特的以线串点、以点扩面的组团式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延伸,老城区及珠江沿岸土地价值激增,工业遗产区位优势愈加凸显。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有助于释放滨江巨大土地存量,激活滨水地区活力,同时,对广州滨江天际线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亦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与城市空间演变示意图 图源:自绘
过渡使用:给工业遗产的“缓冲期”
过渡使用是上世纪90年代欧洲兴起的一种城市更新方式,一般是指在某建筑或用地从原始功能向新功能转变的过渡期间,由其产权人或其他参与主体在短期内对其进行功能性的更新改造,提升其使用价值和吸引力,为后续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过渡使用模式示意图 图源:杨舢.“过渡使用”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相关研究——一个城市研究的新视角
过渡使用的概念源自上世纪1980年代的西欧国家,内城衰退、空置土地激增迫使其将过渡使用作为推动城市复兴的关键策略不进行不断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逆转了城区衰败的形象。与城市更新微改造和临时性建设相比,过渡使用更加强调通过临时性的改造和运营方式实现功能和业态的焕新,是为盘活闲置资源而主动进行的更新探索。
在工业遗产从旧功能转向新功能的“空窗期”,面对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广州创新性地引入了过渡使用模式,通过短期改造引入临时业态,既避免空间闲置,又为后续开发积累经验。例如,废弃仓库变身艺术展厅,老厂房改造为文创市集。这种模式既能“试水”市场,又能降低前期投入风险,成为国内外城市更新的新趋势。
广州通过“三旧”改造政策,将包含工业遗产的旧厂用地进行统一收储,避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产权主体直接拆除、搬迁或损毁工业遗产,广州市政府对包含工业遗产的棕地进行统一收储,使工业遗产本体暂时得以保全。工业遗产完成棕地收储后,由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其他单位(一般为原业主单位)进行代管。
广州工业用地收储及管理流程示意图 图源:自绘
政府还通过编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指引”,将工业遗产的保护要求和再利用建议传递给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为之后片区更新改造和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打下基础。
引入专业运营商,针对工业遗产进行适应性设计改造和功能更新,以“三权分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模式盘活旧厂区。如荔湾区信义会馆,运营商对滨江仓库进行微改造,吸引设计工作室与艺术机构入驻,逐渐培育形成创意产业生态圈,反哺遗产修缮。
在工业遗产盘活实践中,运营商以“高门槛、低租金”的形式吸引高质量中小企业进驻园区,通过政府补贴、物业租金、后勤管理服务费等途径获取收益反哺工业遗产保护修缮,保障园区可持续运营。
在过渡使用过程中,代管机构及运营商坚持最少干预原则,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广州诚志堂仓库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在保留货场建筑主体结构和核心特色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固建筑结构、修复外墙立面、增加可逆结构等方式提升建筑外观和使用面积,在满足功能需求,延续工业美学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工业遗产本身。
诚志堂货仓改造前后示意图图源: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