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16 11:10
来源:
【城市更新】老厂区新活力:广州工业遗产“过渡使用”的破局之道(2)
【导读】
漫步在广州珠江畔,红砖厂房与创意市集交织,锈迹斑斑的起重机下是年轻人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

【城市更新】老厂区新活力:广州工业遗产“过渡使用”的破局之道(2)

 困境1:“冷热不均”,规模有限

目前,广州工业遗产过渡使用的成功案例多集中在区位优越、建筑规模小的工业遗产,如太古仓、诚志堂等,而大型旧厂和旧工业区因改造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市场参与度低未得到有效的活化使用,部分偏远厂区甚至因缺乏维护加速衰败。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分布示意图    图源:自绘

困境2:管理真空,路径模糊

由于缺乏分级评估标准和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过渡使用功能在控规等法定规划中未得到体现,导致控规方案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相冲突。此外,未被认定为法定保护对象的工业遗产通常按临时建筑处理,导致经营许可难、租期不稳定,劝退了潜在企业。红专厂艺术区曾因土地收储争议被迫关闭,多个艺术机构撤离,暴露出政策衔接的短板。


 困境3:业态同质,缺乏衔接

由于缺乏统筹布局和专项指引,部分工业遗产过渡使用后业态定位重复。珠江后航道5公里内聚集了4个“创意园区”,均以咖啡店、设计工作室为主,竞争激烈却缺乏特色。此外,工业遗产过渡使用与片区规划和城市建设缺乏衔接,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使工业遗产陷入转型升级乏力的困境,也让部分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园区陷入“开业即巅峰”的尴尬。


面对当前工业遗产过渡使用困境,有必要从实施路径、政策指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完善,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改造在规划、流程、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实现广州工业遗产过渡使用从技术设计到制度设计、从自下而上到上下联动、从个案式回应到全流程服务的转变。


在广州市工业遗产“一张图”基础上开展广州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建立分级分类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指引,根据历史价值、区位条件、建筑规模等评估,将工业遗产划分为“核心保护”“弹性利用”“一般更新”三类,制定差异化的改造标准,并将改造标准和改造指引纳入到控规法定图则和土地出让条件中,确保有效传导。

建立工业遗产过渡使用“补丁方案”编制机制,允许编制短期控规调整方案,明确临时业态、使用期限与退出机制,平衡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有效期限内的“补丁方案”将作为工业遗产过渡使用行政许可与审批的依据。到期后,“补丁方案”自动失效,工业遗产所在地块根据实际情况恢复原控规方案或编制新控规方案。

工业遗产过渡使用“补丁式”规划示意   图源:自绘


衔接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工作流程,工业遗产过渡使用相关工作衔接至城市更新工作的各个阶段,建立从计划到实施再到退出的工业遗产过渡使用全流程路径。

面向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过渡使用全流程示意图    图源:自绘

在立项审批阶段,引入工业遗产临时性利用的准入制度。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现状评估、相关规划以及土地储备和出让计划的评估,挑选出短期内没有改造计划但具有活化利用潜力的工业遗产,作为过渡使用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工业遗产过渡使用计划,并将其纳入到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中。

在项目实施阶段,重点面向主体引入、改造建设、招商推介等环节制定激励政策,通过程序简化、费用减免等降低工业遗产过渡使用门槛,促进多方同参与。此外,通过出台审批程序简化、税收优化、专项补贴等政策吸引目标企业入驻,促进工业遗产过渡使用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到期实施阶段,明确过渡使用项目的实施期限和退出机制,确保项目到期后按“拆除、升级、保留”三种路径有序退出,避免“烂尾”风险。

工业遗产过渡使用退出机制示意图   图源:自绘


一方面,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底座,整合BIM建模数据、无人机倾斜摄影、历史图纸数字化成果,构建工业遗产三维数字档案库,对遗产建筑进行“数字体检”,动态监测沉降、裂缝、倾斜等隐患,实现预防式保护。

另一方面,通过“业态配额”“负面清单”等方式禁止纯商业地产、高污染产业入驻工业遗产园区,对设计师工作室、非遗工坊等业态给予租金补贴。同时工业遗产园区必须保留一定开放空间,定期举办文创市集、社区展览等惠民活动,让工业遗产真正为民所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亟待激活的城市宝藏。工业遗产的过渡利用,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产业转型与治理智慧的实验。广州的实践告诉我们:工业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通过智慧的过渡利用,让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对话。当老厂房重新呼吸,城市便获得了持续生长的力量。



供稿|政府规划编制部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