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17 10:27
来源:
城市更新 | 更新思维的转型:从“系统补全”走向“品牌经营”
【导读】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我们愈发意识到,传统以“缺什么补什么”为主导的系统补全式规划模式,已难以回应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对活力、效率与可持续性的更高要求。

城市更新 | 更新思维的转型:从“系统补全”走向“品牌经营”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我们愈发意识到,传统以“缺什么补什么”为主导的系统补全式规划模式,已难以回应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对活力、效率与可持续性的更高要求。

尽管系统补全在一定时期内为城市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当下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迫切呼唤一种新的规划逻辑——从以功能配置为核心的系统补全,转向以品牌打造和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目的地构建,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运营。

01 系统补全思维:计划经济逻辑的惯性延续

传统规划中广泛使用的“生活圈体系”构建方法,比如,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生活圈,强调的是城市空间内部各类功能的合理分布和基础配套的全面覆盖。

这种方法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计划经济式的资源分配逻辑,即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确保每一个空间单元在医疗、教育、商业、文化、休闲等方面“应有尽有”,实现所谓的功能均衡与设施完整。

然而,这种以功能供给为主导的系统补全模式,往往忽视了城市空间的“人本逻辑”与“运营逻辑”。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区域即使完成了配套设施的建设,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流支撑与产业活力,其设施使用率长期偏低,空间活性不足,形成了典型的“规划达标但人气低迷”现象。

这种局限性不仅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使得城市更新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循环。

02 品牌经营思维的兴起:从“补缺”走向“造势”

相较于系统补全逻辑所强调的“功能填空”,品牌经营思维则是一种更具主动性与战略性的规划模式。

它的出发点不再是查漏补缺,而是通过清晰的品牌定位与差异化的价值主张,赋予城市空间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气质和可识别的文化内涵,从而吸引特定人群聚集,形成流量磁场,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配套生长和商业闭环的形成。

品牌经营思维强调“造势”而非“补缺”,即通过场景打造、文化策划、内容引入等手段构建强记忆点和体验感,从而激发用户参与与传播动能。

当空间成为用户愿意“来、逗留、再来”的目的地,其配套体系也将会随之从“规划推演”走向“市场生成”,逐步实现从空间营造到生态培育的有机过渡。

03 品牌经营导向的更新模式:核心特征与内在逻辑

在品牌经营思维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不再简单地满足已有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目的地,激发区域内外多层级人群的参与与驻留。其典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功能配置转向品牌锚定

城市更新的策划与规划首先从品牌定位出发,明确该片区未来希望被认知为何种城市标签或生活方式,例如“文化创意街区”“青年社群栖息地”“夜经济活力场”。这种品牌定位将成为规划设计与招商运营的核心锚点,确保后续发展具备统一愿景与持续吸引力。

2)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引导

配套设施的设定不再依据规范指标而来,而是围绕目标用户的兴趣偏好与生活方式需求进行定制化构建,强调“为谁打造”与“怎么吸引”而非单纯地“配得齐”。

3)从静态构建转向动态生成

区域发展,不再一次性配置到位,而是经由 “轻资产+快迭代+低成本”的策略,先引入具有引爆力的场景或活动,聚拢初始流量,再根据人流反馈动态调整功能布局与配套内容,实现空间的自我进化。

4)从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共建

品牌经营导向的更新模式更强调政府、企业、运营团队、用户之间的协同共创关系。政府提供规则与平台,企业负责资源整合与资本投入,运营方持续优化内容与体验,而用户则成为参与者、传播者与生态构建者。

04 以品牌经营为导向的策划与规划策略路径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更新中落地品牌经营思维,策划与规划应遵循一套系统化的路径方法,以下是可供参考的四步策略模型:

1)第一步:进行深度场域调研与品牌定位梳理

从文化资产、空间记忆、地缘关系与未来趋势出发,挖掘区域独特性,结合目标用户画像,明确该片区适合发展何种主题与品牌调性,并形成“可讲述、可传播、可体验”的故事主线。

2)第二步:构建具有引流能力的内容场景体系

以“首期引爆”为核心目标,设计具备社交传播力与体验差异化的主题场景,如潮流快闪空间、文化市集街区、社群共享空间等,为区域带来首批流量并验证运营逻辑。

3)第三步:采用空间运营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空间结构不再按传统用途划分,而应根据人流动线、场景节奏、使用行为进行综合设计。形成“价值节点—体验环线—多功能复合体”的有机空间系统,使物理空间天然具备运营可能。

4)第四步:搭建长期运营机制与多方协同平台

规划同时,应为后期运营留足灵活性,鼓励模块化、弹性化的场地利用方式,并通过建立平台公司或共营机制,引导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内容更新、用户互动与生态完善,实现从一次性开发到持续性经营的转型。

05 结语:重塑城市空间的底层价值逻辑

从系统补全到品牌经营,不仅是城市更新方法论的技术转变,更是城市治理理念与空间价值逻辑的根本重构。在过去,我们以配齐功能来“管理空间”;而今天,我们应用构建品牌的思路来“激活空间”。

在品牌主导的思维模式下,规划师的角色也正在发生转变——从功能配置者转向价值引导者,从图纸绘制者转向场景营造者,从空间生产者转向内容策划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城市更新从“物理重建”走向“精神焕新”,实现从“被动补缺”到“主动造势”的高质量跃升。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