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政策,城市更新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认为,从城市更新推进情况来看,目前行业有四大痛点,如一直不解决,将大大影响后期推进节奏和效果。
1、城市更新项目与城市整体规划衔接不好,导致与城市整体发展脱节。比如有些项目周边道路拓宽了但没有停车位配套,有些项目建筑翻新了但配套设施仍老旧,经常管网堵塞等。
2、城市更新涉及多部门分头管理,因缺乏统一规划与审批协同,部门割裂导致“碎片化更新”。比如住建部负责老旧小区的改造、城管部门负责推进街道小巷的整治、交通部门实施道路的拓宽,各部门按照各自标准独立谋划项目,如果不能好好衔接,会直接导致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周期拉长,成本增加,有些还会影响到项目的整体品质。
1、在资金申报条件上,标准不一。城市更新的财政资金设置了中央、省、城市三级结构,各级均设置了申报条件。地方政府为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不得不将片区整体改造的项目拆分成多个单项工程,分别申报不同部门的资金,既影响到效率,也增加了申报的成本。
2、在资金使用上,"重硬件、轻软件"。城市更新的项目60%以上资金用于建筑改造等可见外立面工程,而社区治理、产业导入、产业孵化等服务提升方面软性投入不足10%。上海某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后因为缺乏运营资金,导致了30%的活化空间重新闲置起来。
1、有调查报告显示,85%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规划阶段仅通过张贴公告征求意见,但实际居民的参与率不足15%,这就导致70%的项目规划与改造的内容跟周边居民需求并不匹配。这种规划脱离实际,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2、项目的估值逻辑还是按照增量开发时代的成本加预期估值逻辑。存量时代,更适合产业运营支撑的现金流估值逻辑,这就导致很多项目运营收益不足以覆盖维护成本。某省会城市投入8亿元改造的商业街,因缺乏业态规划,开业一年后商户空置率达40%,年运营收益不足1200万元,仅为维护成本的30%。存量时代,每个区域的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可以量化的,要基于商业价值的资本化来反向做成本的控制,才是城市更新的正确方法论。
1、很多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往往聚焦单一目标,难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整体提升。比如有些项目过度追求房地产开发收益,导致产业空间被挤压。某城市的某更新项目中住宅开发占比达75%,产业配套仅占12%,造成"职住失衡"、产业跟人口错配等问题。
2、许多城市为追求短期政绩,优先实施主干道沿线、领导挂点片区的更新项目,而对城市腹地、问题复杂区域则长期搁置或忽视,导致这些区域的城市更新难度大大提升,价值大大地流失。
城市更新破局需系统性制度创新。从城市更新的高度上来讲,它要求有极高的整体规划的眼界;从城市更新的实施来讲,它又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论;从参与主体上来讲,它是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协同推进的一项事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也希望国家在城市更新方面能给予更多、更落地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更新更快更好地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