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8-07 10:53
来源:
城市更新 | 产业新生:在老城更新中打造“留人又养业”的差异化产业集群(01)
【导读】
老城区,作为城市肌理最丰富、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区域,如何在更新中找准产业方向,既吸引新兴业态,又不与开发区和核心CBD同质化竞争,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城市更新 | 产业新生:在老城更新中打造“留人又养业”的差异化产业集群(01)

在传统的城市更新叙事中,“拆旧建新”曾一度成为老城区改造的代名词。然而,今天的城市发展逻辑正悄然转向,从“空间重建”到“产业重塑”,从“土地增值”到“人气回流”。

老城区,作为城市肌理最丰富、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区域,如何在更新中找准产业方向,既吸引新兴业态,又不与开发区和核心CBD同质化竞争,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01 为什么老城区的产业升级更需“差异化思维”?

在城市发展的新周期中,老城区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建筑物理空间的老化与功能落后,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形态的空心化与价值链的边缘化。大量年轻人、初创企业与高价值活动正向新城、开发区、高铁枢纽周边流动,而老城区则在逐步失去产业活力与人口吸附力。要想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实现真正的复兴,老城区必须跳出传统“招商—建设—运营”的工业化逻辑,转向更加灵活、多元、贴近生活的产业构建模式。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就是构建与其空间禀赋、历史文脉和社会结构相匹配的“差异化”产业路径。

1)首先,从空间特征来看

老城区的土地多为已建成用地,更新改造往往受到土地权属复杂、交通组织受限、建筑形态不规整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承载体量庞大、依赖标准化厂房或集中楼宇的产业类型。传统开发区所青睐的规模型制造、现代仓储和集中型总部办公,在老城区往往水土不服。另一方面,非标空间却具备极大的适应力——小尺度街巷、独栋庭院、老厂房和老仓库等空间,可以在“微更新、轻改造”释放出极具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场所价值,极其适合那些“非标产业”:如文化创意、内容制作、设计研发、工艺孵化、社群品牌等。

以北京“郎园Vintage”为例,是将原北京化工厂办公楼与车间厂房进行活化更新的典型案例。未照搬CBD写字楼的开发模式,而是依托原有砖混结构与高挑空车间,以“去功能化”的手法打造出一个兼具文创办公、展览发布、线下活动与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场域。以空间的“粗粝质感”与场所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批具有内容生产与品牌力的中小创意企业入驻,从而在不依赖“头部企业”招商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具备自生能力的社群生态。

2)其次,从产业路径来看

老城区不能再简单地追求“高精尖”“大总部”导向,而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人口结构,探索更具持续性和内生力的产业类型。以生活服务融合、社区共建、创意微业态等为特征的“城市微产业”,成为老城区激活经济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在当下“以人为本”的更新导向下,能够与街区居民共生共融、与社区生活高度交互的产业形态,如设计师工作室、品牌体验店、社区型共享办公、城市手作工坊、家庭式艺术教室等,反而更能嵌入城市日常,获得长期发展空间。

比如,上海的张园更新项目,在空间载体重塑的同时,精准定位“文化与生活方式融合”的微型产业集群,不引入大型零售或企业总部,而是以策展型、内容型、体验型小业态为主,赋予每栋建筑独特的品牌气质与功能标签。由此形成了一种“轻资产+强运营+社群化”的微型产业生态,真正让“人”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角,也让产业从“占地逻辑”转为“关系逻辑”。

3)再次,从城市整体产业结构来看

老城区必须找到其在“全市产业地图”中的合理定位,而不是盲目复制开发区与CBD的“高楼+高产值”模式。开发区可以发展重资产、高技术、长链条的产业;城市核心区擅长承载金融、法律、咨询等高度集中的商务功能。而老城区更适合承接从“制造向创造”过渡的中间段——既有一定专业性,又具备生活化场景;既具成长性,又不追求规模扩张。这类“轻研发、重创意、强体验、可传播”的产业正是当代都市产业的新趋势,也是老城区“从承载功能转向价值创造”的突破口。

比如,杭州上城区西溪壹号创意产业园,前身是旧厂区,以保留结构、改造内核、植入新内容,吸引了一批专注于新材料、绿色设计、智能家居的轻型创新企业。这些企业不需要传统制造车间,但需要实验性的展示、联合办公、短链条小批量中试等复合功能空间。园区在定位上不追求高密度,而是强调“场所感+社区感”,并通过高频率的行业活动与社群营造,形成了一种“产业+生活+社交”的融合生态。这种基于“小而专、小而强” 逻辑的产业更新路径,正是老城区未来应当积极探索的方向。

老城区在进行产业更新时,不是“跟谁比规模”,而是“找谁做朋友”,不是“改成更现代”,而是“恢复更本真”。通过差异化思维、场景化载体、社群化运营与生态化策略,老城区完全有可能在新时代中实现“产业重生”,从空间边缘变为城市创新的“内核细胞”。


02 老城区产业承载的差异性:

不复制、不对抗,而是重构场景与关系

在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中,不同区域因功能定位、空间禀赋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所承载的产业类型和空间形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开发区、城市核心区与老城区,分别代表着三种典型的产业承载逻辑。要理解老城区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并避免同质化竞争,必须厘清其与其他区域在产业载体上的本质差异。

1)与开发区的差异:从“标准化大生产”到“非标准化微创新”

开发区通常以“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率”为主要特征,产业以制造业、科技研发、物流仓储等为主,追求的是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与产业集聚效益最大化。其空间形式多为成片连片的大型厂房、园区式研发中心和物流通道明确的产业集群。载体建设也高度标准化,以满足机器设备布置、物流动线和批量生产的效率要求。这种模式适合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大体量需求。

相比之下,老城区因空间形态碎片化、可改造空间零散,天然不适合大规模工业部署。然而,这种“非标准化”的物理特征,恰恰适合承载小而美、轻资产、创意型的产业集群——它们更注重场所氛围、工作灵活度和人与空间的关系,而非高度工业化的物理性能。因此,老城区的更新重点不是打造“工业级”的标准厂房,而是创造出具有弹性、包容多元需求、兼具体验感与美学气质的非标场景型产业空间。它更适合个性化定制、原创内容生产、初期试验创新等“微创新”型经济活动。

2)与核心CBD的差异:从“高密度商务办公”到“可居可创的生活型产业空间”

城市核心区(如传统CBD)是行政权力、金融资本、企业总部高度集聚的区域,其载体以高层写字楼、塔楼式办公建筑为主,强调的是空间垂直利用率、交通可达性与商务配套服务。产业形态上,这类区域聚焦于金融服务、咨询法律、品牌总部、高端商务会展等高度集中、高附加值的“轻资产+强网络型”产业。企业进驻目的通常是品牌形象展示、客户关系维护和资本运作的便利。

老城区则往往难以承载这种“高密度+高强度+高租金”的产业模式。一方面其建筑密度与承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商务办公对于电梯、空调、停车等高频服务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目标群体也并非以“外向展示型”为主。反而,那些强调长期沉淀、内容创造、本地社群互动的企业与组织,更倾向于选择老城区这种“贴近人、贴近生活”的空间形态。例如,小型事务所、创意团队、社区文化组织、独立出版机构等,他们更关注的是空间氛围、文化底蕴与人际关系的自然流动,而非楼宇外观与商务标签。

老城区产业更新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一种“可办公、可交流、可生活”的混合空间模型,让办公不再是“目的地”,而是“生活场景”的自然延伸。通过街巷肌理的延续、公共空间的激活、底层商业的温度重塑,创造出一种区别于写字楼办公、却又更具吸引力与归属感的新型产业空间。

3)老城区的优势定位:人与场所的深度链接,构建“社区型产业场景”

归根结底,老城区最独特的产业承载价值,在于它天然具备“人与空间高度融合”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便利的生活配套、丰富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步行可达性等硬条件上,更重要的是其“烟火气”“社区感”“文化亲和力”这些不可量化却极具黏性的软价值。

与开发区“人服务产业”的逻辑不同,老城区更适合构建“产业服务人”的生态系统。在这里,企业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周边居民、商户、市民形成互动的网络关系。这种共生式的产业生态,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归属感,也能够孕育出真正具有地方性与文化辨识度的产业形态。

例如,成都“正火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型产业场景”的代表。原本是闲置厂区,经过多轮业态调整与文化植入,发展为集设计、手作、培训、展览、咖啡、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意社区。它不是孤立的园区,而是逐渐嵌入片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稳定的创意产业聚落。这样的案例证明,只有理解“空间即关系”,老城区的产业载体才能真正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因此,老城区在产业升级中,不应追求与开发区或核心区同轨竞争,而应立足独特的空间气质和人文基础,打造出面向“创意、文化、生活融合”的场景型、社群型、内容型产业空间。这既是一种空间运营思维的更新,也是城市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型。


03 可以引入哪些差异化的产业载体?

老城区的空间形态、文化属性与社会关系网络决定了它所能承载的产业类型具有高度的“非标性”和“复合性”。相较于开发区所青睐的规模型、流程化、标准化产业载体,老城区更适合培育那些强调场景氛围、内容创造、人与人连接的“有温度”的产业空间。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类差异化的载体形态着手,推动老城区向“有黏性、有内容、有社群”的产业生态转型。

1)利用老厂房资源打造文创与轻工业混合型产业空间

老城区保留了大量上世纪中后期的工业厂房,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开间大、层高高、结构坚固、围合感强的特点,虽然年久失修,但经过适度改造即可焕发出新的空间活力。优势是,空间大、租金适中、适合创造。

老厂房是老城区常见的空间资产,其高挑空、低密度、可分可合的空间特征,为文创产业、数字内容制作、轻工研发等新型产业提供理想场所。

比如,设计工作室+手作工坊+品牌孵化形成复合式空间;内容制作公司+摄影棚+展览空间联动构建视觉产业链;与消费场景(如咖啡、展览、短租住宿)结合,提升体验与传播力。

以上海“长阳创谷”为例,该项目保留其工业遗迹风貌,引入创意办公、舞台演艺、文化展览、创意市集、餐饮体育等多元业态,不仅激活了空间,也形成了“文创+生活+消费”一体的城市文化聚落。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不试图改变原有建筑的“粗粝感”,反而通过保留历史肌理,为创作者与内容团队提供充满灵感的场所,从而实现空间与产业之间的情感链接。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