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游人如织,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里年轻人排队体验VR非遗项目,城市更新正悄然改变中国城市的肌理与气质。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这是继7月中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高层再次强调城市更新战略。
而就在几天前,财政部、住建部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中央财政将支持不超过20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元素被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城市发展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城市发展从高速扩张期步入稳定发展和存量优化的新阶段。
当城市更新遇上文旅经济,一场重塑中国城市面貌与消费图景的变革正在发生。
第三,文化基因的守护者。成都宽窄巷子用3D投影还原古街历史场景,同时引入银花丝、蜀绣等非遗工坊;苏州对平江路历史街区实施“风貌管控+原真性保护”,禁止过度商业化开发。
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粤港澳大湾区开发“VR古城漫游”,西安“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等沉浸式演出,都是用现代语言讲述城市故事的典范。
政治局会议将“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这一转向具有深刻背景。
上半年数据显示,商品消费热潮正在退去。尽管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五大类消费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但消费增长后劲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县域消费异军突起——上半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已高于城区0.6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成为破局关键。文旅部数据中心统计,今年暑期全国景区预约人数同比增长34%,其中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热度暴涨85%。这种变化呼应了政策导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文旅从单一产业提升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更新为文旅消费创造新场景:
——上海愚园路将历史建筑、网红店铺串联成“可阅读的街区”。
——成都宽窄巷子开发主题酒店、剧本杀等衍生品,使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70%。
——广州永庆坊保留骑楼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数字艺术装置,成为文旅融合标杆。
城市更新需要真金白银投入。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呈现出 “精选城市+重点扶持” 的特征。
财政部明确,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拔不超过20个城市给予定额补助:东部城市不超过8亿元,中部不超过10亿元,西部和直辖市不超过12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两个方向:
一是样板项目建设。包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要求“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机制建设。建立项目储备生成、资金筹措、用地保障三大机制,解决更新项目面临的制度障碍。
这一设计避免了“撒胡椒面”式投入。同时严控风险——申报城市必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低,不得因开展城市更新形成新的政府隐性债务”。
尽管政策利好不断,文旅赋能城市更新仍面临多重挑战:
资金压力。地方财政紧平衡状态下,城市更新所需巨额资金如何保障?政治局会议虽要求“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强调“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过度商业化可能破坏历史街区原真性,而僵化保护又难以激活经济价值。如苏州平江路实施严格风貌管控,禁止破坏粉墙黛瓦的江南意境,考验着管理智慧。
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意愿受收入预期、闲暇时间等多重因素影响。政治局会议坦承“当前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求“增强忧患意识”。
“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这一判断,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全新阶段。
拆旧建新的时代结束了。会议明确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城市发展不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城区的功能提升、文脉传承和人居环境改造。
这一转向背后是深刻的经济社会变迁。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将服务消费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文旅经济正是服务消费的核心载体。据财政部4月文件,中央财政资金将重点支持“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口袋公园”等既有片区更新改造,特别强调要“注重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
“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文化和科技始终是推动城市更新的‘双引擎’。” 这一表述揭示了文旅在新时代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从实践看,文旅正通过三重角色重塑城市肌理:
第一,经济血管的激活器。浙江龙泉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将工业遗存转化为“文化+科技+消费”复合空间,年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北京首钢园利用废弃高炉打造科幻主题乐园,使工业遗址焕发新生。
第二,民生肌理的补给站。北京白塔寺“共生街区”改造中,在保留原住民的同时植入非遗工坊、城市书房等设施,形成“15分钟文旅生活圈”;成都西村大院通过围合式院落打造,将咖啡馆、艺术工作室与居民生活空间融为一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 城市愿景,正通过文旅赋能逐步实现。
未来三年将是关键期。财政部支持计划明确“通过三年探索,使老旧片区宜居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文旅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从流量经济到价值沉淀。摒弃门票依赖,转向“文化IP+衍生消费”模式。成都宽窄巷子已成为“无门票文旅综合体”标杆。
从空间改造到场景重构。上海徐汇滨江将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北京首钢园打造“科普研学网红打卡地”,都是通过场景创新重塑城市体验。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北京大栅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胡同更新,通过“共生院”模式让原住民、新居民、游客共享空间,形成良性生态。
当文旅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座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代温度的人民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城市更新的浪潮下,文旅经济的未来已清晰可见。北京首钢园的巨大高炉里,VR体验馆中游客穿越到钢铁生产的火热年代;成都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年轻人用手机AR功能解锁蜀文化密码;上海愚园路的梧桐树下,社区居民与游客共享着同一杯咖啡的香气。
这些场景印证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判断: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当文旅真正融入城市更新的肌理、融入民生需求的细节、融入文化传承的血脉,一座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代温度的人民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文旅经济的“黄金时代”,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城市更新的每一步坚实足迹中。
Ⅰ 政策转向:
城市发展的逻辑变了
Ⅲ 消费升级:
服务消费的新增长极
Ⅳ 资金机制:
中央财政的精准滴灌
Ⅴ 挑战与隐忧:
前路上的三道坎
Ⅵ 未来图景:
从空间改造到生活方式重构
Ⅱ 文旅赋能:
城市更新的“双引擎”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