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预测,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70%。可以预见未来城市更新将由大规模增量建设逐步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发展阶段。成都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之一。
一 · 潮流:空间体验的趋势升级
(一)空中街区
2021年,成都市青羊区正式启动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时隔一年多,改造后的祠堂街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因为“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一举成为成都城市更新的范式之作。青羊区祠堂街二期项目周边建筑主要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小高层,设计团队计划通过连廊与楼梯的增设,打通几栋高度不一的高层建筑的楼顶,形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空中街区”。空中街区,既是漫步休闲的活力空间,也是俯瞰城市全景的绝佳观景点。找准视角,向南,人民公园的大片绿意涌入眼帘,向北,城市中心——天府广场尽收眼底;向西,则是日照雪山的震撼场景,是成都独一无二的“城市阳台”。成都的城市更新,不仅穿街走巷,还能“上天入地”,每一寸空间,都能被容纳进城市的肌理。
目前,街区古建筑修缮工作尚在进行中,现存的6栋历史建筑正严格依照历史风貌修缮保护,道路一体化施工预计于4月底完成。改扩建项目完成后的祠堂街将引入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新生活方式茶社、复合体验书店、沉浸式红色博物馆文化等多种文商艺旅融合业态,并打破边界,为周边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服务配套,通过沿街外摆和街心广场架构起不同品牌和业态之间的通路。届时,祠堂街艺术社区还将与相邻的人民公园联动,在城市空间中打造出一片“无边界艺术现场”。
(二)互动体验于2023启动的成华区青龙街道昭觉里特色街区,计划变身一个开放式的沉浸式体验馆。走进这里的每位游客,都能沉浸于宋朝的温润美学 ,穿越到“川西第一禅林”的繁华街市,身临其境地感受动漫名场面。
光影秀并不是沉浸式的唯一答案,音乐剧《成都》,则探索了城市文化空间与流动表演结合的可能性。水幕光影秀通过高清晰度的投影设备将精心制作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投射到水幕之上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氛围升起的瀑布与周围自然山石、水池等形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水幕光影秀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画卷里的成都》——水幕舞蹈通过传统舞+现代舞的方式进行演绎,游客既能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和科技表演秀,又能通过水幕与舞蹈的结合,感受现代与传统、虚拟与现实、光影与园艺的美妙融合。
“生灵之动、园林之境”特色主题,用景观手法串联演绎“动物与人”的和谐自然生境,一场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盛宴在赛博园林间流动上演。光影变幻之外,文创周边、特色美食、潮玩零售、手作体验,均以古风、动漫为主题,将“沉浸式”演绎到极致。项目讲通过二期完成,一期的古风建筑已接近完工,二期的主题街道已于2024年初动工。
(四)多巴胺配色2023最火的穿搭,非“多巴胺”莫属。成都的街区和小区,也紧跟色彩流行趋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传递城市想象力和积极情绪。
(五)元宇宙在2023出台的《成都市城市更新设计导则》,成都前瞻性地提出了以元宇宙概念赋能城市更新。引入数字科技,打造虚拟现实的社交商业平台;采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元宇宙线下展厅;结合特色建筑的不同空间节点,新旧结合,虚实共生。
其中的重点,便是对原有空间的数字化改造,打造突破现实限制的体验,甚至能瞬间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转换。成都留存的传统民居、工业建筑,正是承载数字想象力的绝佳载体。封闭式的保护区域,也许能通过虚拟场景的加持,变成开放式体验历史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川西民居为主、中西合璧建筑为辅的建筑风貌重新登场,所用砖瓦,都是从市场、老院子回收的,漆也采用了古法工艺。新建筑延续古迹特色 ,整个街区古色古香,就像从未斑驳过。甚至连38棵标志性的法国梧桐树,也依稀是旧日模样,只为致敬那个浪漫的时代。
街区引入的现代品牌——木木美术馆、观夏、store by .jpg、Patagoni等,“调性高雅”“气质清冷”,围绕“文化与艺术”主题,从装修到品牌理念,再到目标客群,都与多年前文化圣地的先锋思想遥相呼应。业态的融入,焕发了旧日建筑的新活力,赋予了街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延续着文化高地的使命。
(二)文脉坊文脉坊位于邛崃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演进和岁月的洗礼,空间肌理遮蔽、历史遗珍蒙尘、公共功能缺失、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在历史保护传承、群众意愿尊重和未来发展之间达成平衡,是推动项目落地的先决条件,也是通过有机更新提升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难点重点。
次更新改造中,本着对历史敬畏、对遗产共享、对城市共情原则,采取“留改建拆控”的“绣花”功夫,一方面延续空间肌理,原址保留文脉巷、何家巷等4条街巷,原址重建王家大院、段氏旧居等明清传统院落,重塑“一街四巷连七坊,三社六馆重九院”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梳理历史遗存,甄选遗产遗迹和古树名木,并登记造册、编号归类,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复原,留住古城历史的“真形态”和“原文态”。以“修旧如旧”来延续历史本真。
同时,为了让片区老百姓人居环境更舒适、生活更便利,项目更新采取居民进行搬迁、就近安置等方式,让754户居民告别“老破小”居住环境,搬入配套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居住地。此外,为了让整个片区从内而外焕新,其内部肌理改造同样重要。改造中,重点对下水管、排污管网进行改造,彻底解决老旧城区积水、内涝等问题。同步建设儿童乐园、地下停车1180余个,大大缓解邛崃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
走进现在的文脉坊片区,历史与现代融合,市井烟火与小资情调并存,既有传统店铺及民间技艺对展示,也有保利影院、必胜客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这条老旧街区已经从传统的住宅区转换为时尚前沿的综合性文化、消费场景。
摊主们愿意从十几公里外赶来摆摊,居民愿意走上远三倍的路程。这里早已成为一个袖珍的熟人社会,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如何在焕新老旧界面的同时,保留人情味?菽香里社区,启动了“社区嵌入式服务”。早上是菜市场,收摊后,变身为打篮球、看电影、下棋和做运动的社区活动空间。一张四方桌,既可以打牌、打麻将,也可以变成乒乓球桌。篮球框、投影仪可以随时拆卸。这一切都靠着居民们的生活默契支撑。
简单的嵌入式更新,以场地现有的使用模式为出发点,用最小的设计动作来取得了最大的成效。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变化之外,参与性、互动性的社区生活机制,才是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城市面貌的改变,最终目的并不是成为只供打卡的秀场和景区,而是与周围的居民产生切实的连接。
猛追湾片区改造是成都首个城市更新领域的EPC+O模式项目,猛追湾片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产业活化、有机更新”的原则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发展理念,通过空间梳理、形象提升、街道一体化设计和业态的升级来激活城市界面。
同时通过调和属地政府、投资方、企业/商户、在地居民四方诉求,有效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区域升级改造,实现了城市更新和治理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EPC+O模式是一种城市更新的创新模式,是指由政府出资或指导,由市场主体统一进行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文化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的再造、生产方式的重构。成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注重新业态的植入和提升,不仅构建起成都人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也为老成都的记忆找到了最好的承载方式。成都的城市更新不仅在物质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造,更在文化和生活体验层面实现了价值的焕新。通过“潮流”、“致敬”、“互动”和“主题”这四大关键词,成都展现了其城市更新的主要特色。其中,“潮流”体现在空间体验的升级,如空中街区的创新设计和光影长廊的沉浸式体验;“致敬”则反映在对历史街区的修旧如旧,尊重并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互动”强调了立足人本的社区营造和街区赋能,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和EPC+O模式的项目实践,实现了城市更新和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而“主题”则突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搭配,如影视、美食和红色文化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这些特色不仅构建起成都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