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可以满足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保障农民安居乐业,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凋敝这一弊病逐渐凸显。由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可知,我国2018 年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约10.70%,且在拥有住房的农户中,2 863 万户有多于一处住房,占12.50%。宅基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农房及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等情况普遍发生在全国各地[1-3]。宅基地是重要的资源性财产,闲置地亦是农村一项待发掘的宝贵财富[4]。在乡村振兴与宅基地改革背景下,广州等大城市城中村土地非农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5],闲置宅基地开发利用效率低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没有宅基地这一概念,对农村土地研究多集中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收、空间重构等方面。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Cobbinah(2017)[6]等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的土地投入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稳定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生产效益最大化;윤철홍(2017)[7]认为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为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土地成为私有制的主体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乡村土地征收方面,Xie和He(2014)[8]认为应扩大土地补偿范围,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督,完善农村土地及其附属物的确权登记制度[8];Mubecuaetal(2020)[9]等通过研究南非的征地制度,发现无补偿土地征用将土地国有化是不可持续的,Sorense(2019)[10]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美国也在土地征收补偿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11]。在征收过程中,建立补偿机制,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可以避免造成冲突。乡村空间重构方面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Gabriel(2007)[12]认为这是一个空间的物理演变过程,即在经济发展驱动下,乡村空间进行自然演变或通过村庄规划实现的乡村功能与结构协调发展的过程;Marsden(2014)[14]对英国农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强调采用更创新的形式,为农业空间保护提供机会。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宅基地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探讨。如吕军书和张晓(2020)[18]等认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经验应与国家立法相结合,使得改革成果能落实到法律层面上,以填补我国各方面的法律空缺;向勇(2019)[19]通过文本分析阐述了宅基地立法须立足于改革试点经验与自发秩序的内部法则;张清勇等(2021)[23]从权力角度入手讲述中国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在宅基地闲置成因方面,肖林等(2021)[27]以汨罗市农村“空心房”整治区空间数据为基础,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居民点聚集区域闲置现象突出,且该特征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尤为关键;杨亚楠等(2014)[28]通过分析河南甘肃两省调查问卷,找出农村宅基地闲置利用影响因素;祁全明(2015)[29]在宅基地闲置与农村空心化的成因机理等相关问题上也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宅基地退出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如周翼虎等(2021)[33]结合社会心理学,从农民主观感受入手建立宅基地退出决策模型,分析不同区域农民的心理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李敏等(2020)[34]选取四川典型地区进行调研,探索了家庭生命周期对于村民退出农村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在空闲宅基地有效流转与合理利用问题上,学者们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35,36]。
目前,农村宅基地理论研究较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国外对于农村土地研究着重产权、征收和空间结构等方面,但在乡村住宅用地的闲置与高效利用方面成果较少;国内研究集中在宅基地相关法律制度、宅基地闲置影响因素及其流转利用等方面,国内外均未探索出宅基地盘活的具体方案,对于不同区域缺少具体分析,缺乏有针对性的盘活模式。结合城乡融合发展,针对城中村宅基地,目前仍未摸索出较为成功的改革方法。在宅基地利用现状方面,很多地方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环境条件差、规划滞后、管理缺位、制度缺陷等[37-39]。通过调查发现,上述问题在广州市白云区夏良村亦有所体现,选取其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本文将以其为例进行研究,并对当地的宅基地使用现状、社会人文状况等进行研究分析,尝试以多样化的手段来提高广州市闲置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激发土地要素再生产所能发挥的潜力,以此来减少广州市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方法与借鉴。
村庄地处广州北部、太和镇西面。村域北面为太和镇北村,西邻南村村,东与石湖村接壤,南接南村村和永兴村,如图1所示。全村总用地面积5.13 平方公里。村域西侧紧邻106 国道,北二环高速和北太路从村域北面穿过,村域东面为新广从公路。夏良村内外交通便利,被3号线北延段和14号线穿过,村内有两座已建成地铁站,可方便抵达市区、镇区和周边各镇。2020 年,该村户籍人口约7 007 人,户数约3 200 户,在册登记外来人口37 806 人。其中,适龄就业人数为3 666 人,占人口总数的58.70%。村集体收入主要以承包及上缴收入为主,总支出则以管理费用支出和福利费支出为主。
村内外交通便利,集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其经济基础较好,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工商全面协调发展,农业在夏良村经济发展中居于次要地位。村内非建设用地面积约253.23 hm²,占村域面积的51.00%,主要为农林用地和水域,多集中于村域东北面,农用地主要为出租,用于种植时令蔬菜,部分土地为村民自种水稻、花生和水果等。村域中部高桥东路和永胜路两侧工厂较多,少量分布于北太路两侧,以制造加工业为主。村庄西南区域人口流量大,经济效益高,外来人口集中,商铺较为密集,但商业品质不高。
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城中村”这一弊病。“城中村”规划布局不合理且规划执行不力,监管不严,宅基地建设混乱且部分村庄宅基地闲置情况严重,影响了村镇建设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夏良村为研究区域,运用实地调研、GIS 空间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对夏良村宅基地利用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夏良村的基本情况,着重了解居民点情况,包括宅基地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宅基地使用状况等。并将夏良村遥感影像图进行矢量化处理,使用ArcGIS对其进行信息提取,通过室内预判与实地验证绘制宅基地分布图与宅基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对数据进行空间查询与统计分类,以获得该村不同类型宅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村民个人及家庭情况、自有宅基地概况,对于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与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改革意愿等,主要通过现场询问的方式填写;并与村委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村内宅基地的现状和管理办法。最终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了解该村人地关系。
本文为整村调查,主要数据来源有:(1)2020年广州市统计年鉴;(2)2019 年夏良村人口普查数据;(3)2019年含村界的夏良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4)调查问卷与访谈记录,数据均来源于2020年9月的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本研究团队针对闲置宅基地的相关问题同村委工作人员以及村民进行交流,采取随机抽样,在村内各个合作社中随机入户走访,通过派发问卷或逐题询问方式完成问卷填写,共发放80 份问卷,收回8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2 份,问卷有效率为90.00%。受访者中51.39%为45 岁以上,符合农村潜在老龄化现象,年纪大者对宅基地的获取等情况更为了解且对于如何处置宅基地更有话语权。因此,年纪偏大者更适合受访,本问卷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广州市白云区夏良村全村总用地面积约为496.53hm2,其土地利用类型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非建设用地面积253.23 hm2,约占村域总面积51.00%,其主要构成是农林用地和水域,集中位于村域东北面。约有34.35%村域面积为村庄建设用地,其占地面积是170.56 hm2,由村经济发展用地和村生活用地以及村空闲地构成。其中,村生活用地主要有村民住宅、村公共绿地、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道路用地等,总面积约86.38 hm2。夏良村建筑面积共计146.75 万m²,住宅类建筑主要为村民自建住房。村内宅基地多位于中部和西部,西部宅基地宗数较多,建筑分布密集且面积普遍较小,而中部宅基地面积较大,北部和东南部仅少量宅基地分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籍子区内宅基地宗数、面积以及聚集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差异,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