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时间:2024-07-17 17:16
来源:
从社区嬗变到城市复兴:重庆市民主村更新改造的观念与逻辑
【导读】
重庆市民主村更新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物理空间或风貌形态,还是一次城市治理层面的有益探索,积极推进了城市区域活力的复兴,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类老旧城市社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
2022年启动的重庆市民主村更新改造,于2023年4月底完成一期工程并亮相后,迅速演变为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许多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前来考察、探寻和思考这个项目生成、发展、演进的逻辑。这些思考对于以后在更广泛意义和更大规模上开展城市更新和老旧居住区提升改造,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从社区的蝶变到城市的复兴

重庆市民主村作为一家著名国有军工企业曾经的职工生活居住区,并不能被视为典型和通常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但因为这家企业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其居住生活区的保留、更新与提升具有多方面价值和意义,并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类老旧城市社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

位于重庆华润万象城和龙湖重庆西城天街之间的民主村社区,隶属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地处繁华的九龙新商圈核心位置,占地面积约0.43 hm2,共有居民4000余户。民主村社区的前身是大型军工企业建设厂的员工家属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其周边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工厂早已搬离,并先后建成龙湖重庆西城天街和重庆华润万象城两个商圈,而夹在其中的民主村则由一个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变成一个衰落、沉寂的老旧小区。其落寞的状态与一墙之隔的重庆华润万象城和龙湖重庆西城天街等商业综合体的繁华景象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商圈的连通和发展。因此,不仅居民们迫切希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而且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社区也亟待更新提升。

2022年初,民主村社区开启了它的蜕变之路。彼时,九龙坡区政府启动了该区域的更新改造,重庆设计集团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了更新规划设计任务。对于一个具有工业文化历史积淀的居住社区而言,设计团队在深入分析研究其本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体检查找出的问题,结合地域特色和居民需求,以致力于打造“全民优先的全龄友好社区、民生优先的宜居美丽社区、服务优先的智慧现代社区、管理优先的精细治理社区”为目标,统筹建设管理,让老重庆的市井烟火气与新潮现代的时尚范儿在这里完美融合,使民主村从原来破旧的老厂家属院,一跃成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

作为夹在两个现代化城市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居住区,民主村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作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的试点之一,民主村的更新改造从一开始就坚持体检先行,把城市体检作为实施完整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查找和充分关注居民的急难愁盼,倾心听取居民意见,深入研究社区问题和短板,通过合理划分社区建设设施单元,打破社区行政边界,补充三大服务设施,改造原有老旧建筑,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社区的精细化建设和治理。2023年4月,历经一年多改造的民主村焕新绽放,实现了华丽蝶变(图1~图3)。


社区文化存续与发展的独特样本

与民主村紧密相连的重庆国营建设机床厂(简称“建设厂”),是一家“百年军工”企业,历史沿革丰厚深远。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889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石门建立的枪炮厂。1890年,该厂迁至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并发展成汉阳兵工厂,随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又经历了一系列搬迁。1938年,该厂迁至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但由于日军轰炸,1942年,该厂又全部搬迁到重庆市谢家湾鹅公岩。在搬到重庆后,该厂主要生产枪弹,在沿长江北岸从傅家沟到龙凤溪一带共开凿岩洞107个,面积达到两万多平方米,用作车间。这些岩洞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工厂的生产活动。

20世纪50年代,该厂作为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始生产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等制式武器。此时的建设厂职工人数达到两万多人。民主村等职工生活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陆续建设的。进入21世纪,建设厂又经历了重要变革,2003年更名为重庆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从谢家湾迁往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区,标志着其从传统兵工厂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厂连同民主村等职工居住区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成为重庆军工文化和历史的宝贵遗产。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地处城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内作为生产基地的厂区搬离了原来的区域,而作为满足职工生活需求的居住区仍留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不仅有很多老职工仍在这里生活,而且这类居住区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保存着许多工业文化的基因,并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作为建设厂职工生活区的民主村社区,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通过更新改造,为特定工业文化的存续与发展贡献了一个独特的样本(图4~图9)。



价值观念与更新逻辑

民主村的更新改造之所以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固然与其特殊的工业文化背景和它在城市中所处的良好区位,以及作为大型国有军工企业的职工居住区具有较为优越的本底条件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更新改造中所坚持的观念和思想逻辑。

2021年底,随着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入选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重庆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开发模式,强调保护的观念和视角,力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留城市文化记忆。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的老工业城区,曾经集聚了建设厂、重庆电厂、铁马厂等众多老旧厂区,承载着20世纪融入汉阳兵工厂职工等老一辈人血脉的辉煌历史。民主村作为原建设厂家属区,其一脉相承下来的厂区生活习惯、情感记忆和归属感,至今仍然是民主村居民的骄傲,是民主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的要求,延续并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成为民主村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过去,旧城改造往往采取“大拆大建”的规划与开发模式,对于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多样性历史记忆保护、真实的生活形态保护,以及相关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文脉延续等问题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考量。因为我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更新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定位普遍认识不足,所以打着保护、棚户区与危房改造、文旅开发等多种名义进行的“破坏性”开发随处可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不断提升对城市更新思想观念的把握和对其内在逻辑的研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和目标导向,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在更加深入的层面和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实施好城市更新这一重大国策。

结合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民主村的更新规划中,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并探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和政策问题。例如:更新中开发强度是否能够突破,以及突破到什么程度?在城建资金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何既严守保护城市空间风貌、肌理的底线,又解决历史老城区街道细密、地块细碎导致的建设不利等问题?老旧小区因建筑密度高,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人气,如何解决原有城市规划规范、建筑规范、消防规范与这种状况的冲突?如何界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更新?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政策方面的配套尚存在滞后的情况,设计团队的相关研究、探讨尚未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全面体现,但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逐步深入,反映在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中,它们必将推动城市更新模式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新。

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观念层面。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城市,重庆市因为地处西南腹地,以及其历史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世人眼中往往带有生疏、神秘的色彩,并引发人们不同寻常的想象。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重庆地域文化具有基本的了解,就不难理解,重庆城市的种种独特性都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其城市特色既源于显而易见的空间形态,又源于相对隐蔽的、人们使用这些空间的方式和状态,或者说源于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1]有学者指出:“在重庆,城市空间的限制、影响与惊奇远胜于建筑物本身。这使关于建筑的议题大都可以悄然转换为对空间的讨论。重庆,将自然造化与人为建造结合,大至山水起落、交通骨架、摩天大楼,小至台院堤坎、陡坡斜巷、市井民宅,在崇山峻岭中孕育出这样一个如此不同甚至难以用常规之‘理’判定的‘无理城市’。”

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对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市政设施等的营造往往无法完全遵循如教科书所阐释和强调的那些原则、规律或常理,常常会出人意料。然而,我们并不能将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它们恰恰是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合理建造的结果,而支撑这种空间和城市风貌生成的逻辑,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重庆近年的城市更新中,街道功能与活力的复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我们曾经更关心城市中那些更具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而对于像街道这样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城市空间,往往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城市的街道,是一种流动的复合型空间,具有满足交通和交往需求的功能,是城市里最重要的、以人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活力大量生发和集中体现的地方。每座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一定会在其街道和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在民主村的更新规划设计中,设计团队在分析研究现状条件及其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时,深入发掘其值得珍视和保留的日常生活场景及蕴藏其中的浓厚情感。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规划设计遵循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的目标导向和原则,坚持“留改拆”并举,并利用社区部分闲置空间和资源,植入社区所需的配套功能,补齐短板,建设了社区食堂、社区会客厅、社区党群工作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三师工作站等。通过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城市空间、功能的关系,梳理、优化和补充社区内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步行道路、休憩和健身场所。设计尊重和保留了具有山地特点的地形地貌,同时设置合理的功能和提升景观效果,使原本给人们生活、交通造成不便的地形地貌,成为构筑丰富、有趣生活场景的积极因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利于日常交往和生活的空间(图10~图12)。



重归日常——城市成长的新视野

回望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的生长方式和路径,以及城市的观念取向,这也与人们看待和处理城市问题的视野高度相关。正是基于此意义,才会有埃罗·沙里宁的“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的追求”这一著名论断。

譬如在我们的许多城市中,人们熟悉的街头巷尾及日常生活场景突然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的宽阔大街和巍峨挺拔的高楼大厦,这常常使人们感到若有所失。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是一个叫作街头巷尾的地方,是一种生活的气息与温情,是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环境和这种环境与生俱来的城市活力。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新一轮城市更新与城市生活日常关联的重要性。重庆在近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型公共空间的塑造,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属性。实际上,这是城市和建筑重新回归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共识,也为城市未来的成长展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和视野。近年建设的山城步道、便民驿站、口袋公园,实施的住区微更新,以及15分钟生活圈及其共享设施的营造,就是这一理念和共识推动下产生的成果。

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建筑师的职责,重新思考空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追问“什么是建筑师更应该关心的问题,即如何通过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合作推动有利于增进公共性和公众利益的事情”[3]。正如有论者所言:“在追求建造品质和空间效果之上,建筑师工作的本质其实是用空间回应人的公共生活、创造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3]在民主村更新中,对于原有的街巷空间、建筑,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坡坎、大树、台阶等方面的更新,均遵循“真实性、多样性”的原则进行保护,避免因商业化更新覆盖其真实性的历史价值,同时不过度强求统一风格,使历史遗留的多样性得以延续。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保存了原有工业文化遗产,并从中生发出充沛的城市活力,主要原因是这里保留了原住民和他们本真、鲜活的生活状态。一草一木总关情,走心的设计让民主村的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个个清晰的情感“记忆点”,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城市文脉的延续。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场景,留存着真正具有历史感的、真实的生活状况(图13~图15)。

总之,民主村的更新改造清晰显示了由社区嬗变到城市复兴的城市发展观念与逻辑。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城市建筑空间问题,还是一种关于城市存续发展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推动城市社区空间品质和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的目的是使城市回归其根本属性,全面回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它们在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秩序、焕发城市活力的同时,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的概念,赋予了城市成长的新视野。
返回【社会实践】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