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时间:2024-07-17 17:27
来源:
城市蝶变,上海焕新——探秘城市更新之旅
【导读】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实施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对更新的认知水平和运维能力,决定了城市的演进方向。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

实施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对更新的认知水平和运维能力,决定了城市的演进方向。

城市更新: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下的城市发展转型

作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城市自诞生之日,就处于更新之中。

城市更新概念的正式提出,则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当大多数人可以离开土地在城市生活,立法或政策层面推进的城市更新方接踵而至:1958年荷兰首届世界城市更新大会,将城市更新定义为“改善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活动”,《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纠正的全面计划”。

过去的一百多年,人类的科技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世界紧密联系。城市在巨变的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经典的更新案例:集装箱技术诞生,让大量的港口城市踏上“重生”之路;高架铁路的退场,为曼哈顿中城腾挪出线型空中花园;曾引领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的泰晤士河沿岸,废弃多年的旧发电厂,与老仓库、老码头一同向“文化会客厅”演进;曾经浓烟滚滚的德国煤矿区,被文化创意唤醒,完成从“高炉”到“高雅”的转变。

从全球城镇化先发典型国家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达到60%以后,城市陆续进入城镇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期、转型期、变革期,转入规模化的城市更新。

193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格林伍德住宅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概念来描述城市贫民窟和颓败区域的住宅改造行动;1969年,日本出台《都市再开发法》,成立了全国再开发协会,旨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更新城市功能。

202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4.72%,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

城市更新: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计划,旨在推进城市的生态恢复和功能提升。这一计划包括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合理调整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布局,以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人口主导转变为城市人口主导,城市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与效率增加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指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复杂性、包容性、成长性和多样性,而城市空间则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物质体现。他强调,城市更新应坚持系统化的思维方法。他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宜居、绿色、韧性、智慧和人文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竞争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2021年,即“十四五”规划提出城市更新行动的同一年,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和计划。例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确立了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民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年8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北京的城市更新要紧密围绕新版总体规划和发展实际进行,注重存量空间资源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避免大规模拆迁重建,推动六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并建立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

自2021年以来,城市更新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都在不断创新城市更新的理念、政策、机制、路径和方法。例如,“总设计师制”这一传统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已经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项目中得到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强调,优秀的规划设计不仅要关注目标和理念,还要在具体的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来,需要有相应的执行者。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表示,总设计师的动态协作可以更精确、更高效地处理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并预防多专业交叉时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

随着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念和操作模式不断进化,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更新案例。例如,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实践项目,就是在南京市秦淮区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韩冬青教授团队负责规划设计,并由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实施。该项目采用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小西湖街区的整体保护、设施改造、活力激发和持续更新的目标,被誉为“南京老城的梦想改造家”。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产业园则是一个秉承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项目。该项目为园区建立了一个集物理空间、城市功能、社会人群和产业经济于一体的整体城市设计框架,并通过开放性的方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设计和园区的动态发展。这个项目推动了旧厂房的保护和精细化绿色更新工作,真正将历史文化记忆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认为,这一更新工作使景德镇再次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中心点,是国内老旧厂区城市更新的一个典范。

城市更新的上海方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14年前,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相比,城市总是处在一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因此要调整、改造、完善。更新,是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永恒主题。作为国内第一个针对近代建筑建立保护机制的城市、国内第一个将历史建筑保护上升到地方立法层面的城市、国内第一个提出成片保护概念的城市,上海在更新的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从生态、发展、民生等多重维度推进城市更新。

生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一江一河”是上海的福气和缘分,也是国内外许多城市没有的天赋空间。

2019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一江一河”特定概念,将黄浦江与苏州河作为整体谋划发展;2019年7月,成立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底,继黄浦江两岸核心段45公里岸线于2017年底贯通开放后,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标志着作为民族工业流动史诗的黄浦江与苏州河,完成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身。

在2022年世界城市日 “一江一河”建设发布会上,上海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江一河”正在逐步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城市滨水区。

杨浦滨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一江一河”则是上海城市更新生态性、人民性的表现。通过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公共空间开放出来,两条水系组成的最大、最好的城市生态资源开放给所有市民,并通过垂江(河)发展,将城市中大量的生态空间、广场空间、公共空间串联成网络,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让老百姓在出了家门就有公园之外,还有更多容易到达的选择。

民生: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一座繁华而庞大的城市,如何兼顾可达性与便利性?2014年,在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概念。2016年起,上海持续开展了以社区花园、缤纷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微更新,以及“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行动计划。2019年起,为进一步加大行动的覆盖面和力度,在全市选取了15个街镇,开启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共建共治共享行动,整体推动了一批民生项目落地,形成了以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等为代表的一批城乡社区生活圈。

2023年12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沟通协调会,明确了下一步行动的各项工作目标和要求,将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项目评选工作,加快拟定2024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推进百乐坊、六艺亭建设,进一步健全形成一套可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十大专项行动向纵深迈进。

发展:创意创新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中国城市的复杂程度,将越来越不容易在世界上找到对标或学习的案例。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代表,在理念、制度、路径等各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实践,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修缮焕新项目便是其中代表。

2021年起,结合北外滩功能提升,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启动修缮工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本次修缮焕新的设计方,完成了对历史风貌的延续和建筑的传承。项目交付使用后,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联手北外滩集团聚焦设计创新产业,这一上海近百年优秀历史建筑、近代著名工科类院校、国际交流和慈善典范,经过整体地块的修缮更新,成为创新创意产业“核爆点”——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不仅在物理空间层面实现焕新,更成为新的产业“聚场”,由内而外传承历史、驱动未来。

治理:超大城市的绣花针功夫

“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提出以上要求,同济大学响应总书记指示,创建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细化治理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手段。‘好’的城市治理,以高度突出人的空间权利与人的各种合理需求为核心,以平衡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天人关系为导向,以防治各种‘城市病’为重点,以恰到好处、到位但不过分、防止过度‘洁癖’为关键,以合法的规则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为方法,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
返回【社会实践】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