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首批15个城市拟获得财政部的支持,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
7月底,国务院发布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的建设,其中城市更新作为重要「配套」,特别是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将加大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民生更新工程的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已有400多个城市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湖北省的17个地市州更是率先将「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另一方面,我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城市建设新常态的城市更新,其「质量」将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如果城市对更新的认知,仍停留在空间更新、环境更新的层面,恐怕会「拖后腿」。
城市更新,更新的是经济结构
城市的空间和环境更新只是手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才是最终目的,绝不应该本末倒置。
日本在失去20年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和社会人口负增长问题,众多曾经繁荣的制造业城市已逐渐衰落成为收缩城市。这些城市希望通过空间和环境的更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会不会是这些城市的工业气息是否不再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呢?那些既拥有「诗与远方」,又能提供「小确幸」的离岛(远离日本主岛,分散在海上的小岛统称),是否更符合年轻人的偏好?
当满怀期待来到离岛的年轻人,在岛上住了几个星期后就放弃了幻想,纷纷选择离开,返回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原因在于离岛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缺乏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因此生存成为了大问题。
城市更新,需要城市统筹谋划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城市经济》中指出,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不断产生新工作、新产品、新服务,如果城市只是在重复旧工作,发展必然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
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鹤岗化」现象,同样反映了单一经济结构城市的脆弱性。打破经济结构的单一性,正是城市更新的关键所在。
城市,需要「低产出高附加」的更新
城市更新中,商业+文旅是最为常见的经济类型,尤其是在老城区和历史文化区,这类更新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为何会这样呢?
城市,需要「不实用高需求」的更新
开篇提到的日本离岛争夺年轻人的努力之所以未果,主要是因为岗位种类太少。众所周知,内需越强的城市,其服务业就越发达,岗位种类也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每10到15年一个代纪的划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圈层效应》一书认为Z世代将是最后一个代纪)。
城市更新的新常态化总结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探讨了城市更新的几个关键方面:
★ 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更新:城市更新应重点关注那些虽然不追求产能但产值更高、不看重短期收益但长期收益更大的产业,如科技研发和「专精特新」制造。波士顿的科技研发「协同」更新和德国奥伯科亨的制造业「定制化」更新展示了这一点。
★ 围绕「内需」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还需要创造场景,将需求转化为内需,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业生态。伦敦的创意生态链和东京下北泽的亚文化街区更新案例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不应仅仅是为了更新而更新,而是为了抑制衰退、发展经济而更新。城市更新必须超越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深入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核心,以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