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的衰退,正逐渐成为拖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问题。
放眼全球,进入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经历了从中心向外扩张,到再次向中心聚集的「再城市化」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中,不少城市的中心城区遭遇了经济与人口「空心化」困境。
中心城区衰退,是城市扩张、去工业化、人口老龄化、配套基础设施老化等因素,叠加形成的系统性问题。全球各国都在探索解决方式,特别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两大驱动力,正在全面推动中心城区再次崛起。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工业化而言显得滞后,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为1.7,低于世界平均值2.0和七国集团的3.4。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净出口占GDP比重过高,进而引发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因此,提升城镇化率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战略。
也就是说,通过提升城镇化率,促进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产生规模效应,释放消费需求,成为时代赋予城市的新使命。
在提升城市化率的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给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这意味着城市向外扩张的空间被锁死,要想提升城镇化率,就得挖掘城市的存量,存量的挖掘来自城市更新,而城市更新的核心就在中心城区。
这里请注意,城市更新是城区崛起的机遇,是没错,但多数城市还在忙着房地产去库存,城市更新决不能变成在「旧库存」上又加「新库存」,毕竟更新建设的信贷是要还的。
英国伯明翰就是反面典型,其中心城区振兴,花了20亿英镑用于商业节点建设,但市民深陷高失业率、低收入的处境并未改善。
再强调一次——城市更新是中心城区解决核心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结果,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确保城区更新的「功效」,城市先要制定好更新的核心原则,这其中有3大原则需要格外重视。
产业变迁是中心城区衰退的根源。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转型升级的抉择,比如制造业要不要全面「腾笼换鸟」?是转向高端制造,还是发展服务业?是主打旅游,还是搞文创?在做决定之前,中心城区得从两个视角审视。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规模优势,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高,是数量和质量的「双冠」。
也就是说,对于城市长远发展,二产和三产是两个核心「引擎」,缺一不可。因此,中心城区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极端」转型,「主动」脱离城市整体发展需求,而是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产业。
中心城区产业更新的目的是稳定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吸引人口流入。要做到这一点,得先找准自身特点和优势。
▍旧产业的升维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挖掘「旧产能」的新潜能。《伦敦规划2021》提出了「工业建筑面积零减量」的策略;欧盟倡导各成员国发展「生产型城市」,在市区保留更多制造业空间,促进产业多元化,稳定老城区就业岗位,形成可循环的经济结构。
更新后的厂区不仅有现代化生产设施和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了生产物流效率,还降低了老城交通压力。改造后的厂区,还融合了博物馆和商业功能,开展工业旅游。这一改造,既留住了原有产业,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又提升了老城区的品牌形象,一举两得。
后来日本迎来了「逝去的二十年」,很多町工厂倒闭,剩下的大多搬到新建的「京滨岛」上。大田区借助城市更新,保留了部分核心的「专精特新」町工厂,作为老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像大森町站和梅屋敷站之间的高架铁路下空间,就被改造成制造业综合区,聚集着以精密加工为主的工厂。这些工厂还为居民提供交流、体验、休闲功能,他们已融入社区,为制造业提供岗位和挖掘人才。
▍新产业融入老城
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里说过,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不断产生新工作、新产品、新服务。因此,新产业是各个城市都追求的目标,这也催生了城市外围的产业园区和新城。同时,也给老城区带来了新机遇,科技创新回归老城已成为趋势。
比如波士顿,曾经是美国IT产业中心之一,后来转型发展生命科学产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城区肯德尔广场的更新,形成了生命科学的创新研发中心,聚集了超过250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80%是初创企业。
城市外围128公路沿线的IT产业园区,则升级成为生命科学相关制造区,像科研仪器制造企业赛默飞、日本电子、德国卡尔蔡司等都在这里设厂。
比如飞利浦Strijp-S厂区,改造成综合型创新活力枢纽,涵盖科创、设计、创意、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吸引了飞利浦、博世、吉布森、亚马逊等企业入驻。Strijp-S还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平均有超过130万游客到访。
像部分区域的夜间照明更新,就成了飞利浦智慧照明系统的应用实验区;老城内以夜生活闻名的Stratumseind区域,则是干预人们夜间暴力行为的测试区,有智能光照设备随时改变街道灯光氛围,还有声音相机让管理者能提前察觉「暴力的声音」。
2. 利好服务的更新策略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精心培育,在具体方面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心城区可以借助城市更新,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更新策略,实现从培育到突破。
▍机制更新,激活服务业
城市政府在城市更新中能发挥很大作用,但服务业的发展得靠企业和社会,特别是民营经济来主导。所以,在制定中心城区更新策略时,要同步制定面向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更新机制,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推动服务业发展。这里给大家介绍3种机制——
权益剥离机制:国际上比较常见的是权益剥离机制,就是把「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开,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实现有效管理和效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