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城市更新,是一场以推土机为象征的开发竞赛。谁拆得快、盖得多、卖得掉,谁就能获得财政红利与政绩加分。城中村被清零,旧街区被重建,房票与商品房轮番登场,构成了一套熟悉的剧本。
但这套剧本,正在失效。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城市人口结构、财政状况、产业逻辑、生活方式全线发生变化,城市更新也迎来了“下半场”——从一次性变现走向长期性经营,从土地财政走向资产经营,从空间改造走向系统重构。
这一转型的核心逻辑,正是:“策划定方向,规划强整合,设计增价值,运营创流量”。
城市更新的第一步,不是拆哪块地,而是定什么方向。方向不清,越更新越混乱。
策划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站在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识别片区的独特角色与核心人群需求:
是打造宜居社区,还是产业生态?
是面向年轻人,还是服务老年人口?
是承担消费功能,还是提供生产空间?
比如,杭州未来科技城“亲橙里”。在策划阶段即明确其作为“城市生活中心”的角色,通过融合商业、育儿、养老、社交等多种服务功能,精准匹配周边人群需求,避免陷入传统Mall的空置困境。
好的策划不是开始“怎么做”,而是首先回答“为什么做、为谁做”。
现在的规划,不能只是墙上挂挂的蓝图,是一个近远期动态图,更重要的是整合资源、重组结构,建立一个自洽的城市系统。
在今天住宅冗余、商业过剩、写字楼空置的大背景下,片区更新更需要强化“功能联动”与“关系重构”:
把生活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缩短通勤;
把产业与社区结合在一起,带动就业;
把人流与服务结合在一起,提升活力。
比如,成都“东郊记忆”。原为老旧电子厂,以规划将文化演艺、夜经济、设计产业串联在同一体系内,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带动周边区域整体复兴。
真正高质量的规划,不是布置了多少功能,而是场景间联动,关键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协同与互补。
设计不是装饰,而是价值转化器。当拆迁与开发不再是唯一解,设计的任务就不只是“造得漂亮”,而是“用得起来”。
城市更新的设计,更应关注这些维度:
弹性复合:一个空间,满足多种用途;
尺度友好:更人性化、更邻里化;
文化识别:保留原有记忆、塑造在地感。
比如,广州永庆坊,以“绣花式微更新”,设计师保留了岭南街巷肌理与生活状态,同时引入咖啡店、手艺坊、非标商业,形成文化街区与潮流生活的融合范本。
好设计不只是美观,更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与情感连接”。
运营,是城市更新是否成功的终极检验。很多项目建得很新、设计很好,却无人问津,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持续吸引力”。
未来的城市更新,需要从“一锤子买卖”转向“复利型资产经营”:
内容引流:艺术、教育、文化等打造差异化体验;
社群粘性:围绕用户组织活跃社群,形成反复消费;
场景营造:小剧场、夜市、展演空间,激发城市新生活方式。
比如,深圳光明区“鹤围村”共建运营。未拆未清,而是通过“整合+运营”模式统一房源、升级配套,引入创客空间、青年公寓、社区商业,村民实现租金增收,年轻人得以以低成本融入城市。
城市的真正价值,不是盖了多少,而是运营了多久、活跃了多久。
01 策划定方向:更新不是修补,是系统重做
02 规划强整合:打通“人-产-场-交”闭环
04 运营创流量:从开发思维到经营思维
城市更新的“策规设营”系统路径图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建设城市”转向“经营城市”的时代。
未来的城市更新,不再是比谁“拆得快、造得高”,而是比谁“策得准、规得深、设得巧、营得久”。
不是卖出多少平方米,而是创造出多少“温度、记忆与日常”。城市的真正进化,不是推倒重建,而是深度共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长期主义较量。也是每一个更新参与者的专业分水岭。
05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