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08 10:19
来源:
临时城市主义|伦敦|加百利码头:社区更新的公共经营策略(2)
【导读】
“临时使用”并非新鲜事:将未开发空地用作停车场,或将废弃电话亭当作快递投放点,早已是城市日常的一部分。本系列后续将介绍多个案例,来阐释“临时城市主义”的意义和路径。

临时城市主义|伦敦|加百利码头:社区更新的公共经营策略(2)

为塑造地区独特的氛围,CSCB会对入驻加百利码头的商家进行筛选,希望通过支持手工艺与创意产品制作等小型独立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相对于南岸其他更加“高级”的艺术活动与环境相比,加百利码头显得平易近人。当然,作为南岸艺术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加百利码头也成为面向更多市民与游客的大型节市活动的场地之一,小到各类城市农场、历史宣传日、音乐节,大到一年一度的“硬币街庆典”(Coin Street Festival)和“市长泰晤士河节”(Mayor’s Thames Festival)。

加百利码头周边,泰晤士河南岸,公共步道旁是众多大型文化艺术场馆。摄影/朱静宜

tips:“硬币街庆典”(Coin Street Festival)是每年夏季由CSCB与当地企业商家共同组织的一系列免费的活动。(资料来源/https://www.london-se1.co.uk)


“市长泰晤士河节”(Mayor’s Thames Festival,后改名为Totally Thames)是伦敦最大的免费节庆活动,每年九月举行,一般持续两天,庆祝伦敦与泰晤士河的历史与发展。活动期间,泰晤士河上及沿岸都会有音乐、舞蹈、狂欢节游行等活动进行。(资料来源/https://www.london.gov.uk)

2016年7月的滑铁卢狂欢节。图片来源/http://coinstreet.org

2018年圣诞节活动。图片来源/http://coinstreet.org

需要承认的是,建设加百利码头的初衷并非为当地居民社区提供活动场所,更多是希冀以这种方式打破人们对本地区固有的成见,吸引城市消费者和游客;并通过商业经营来补贴社区的其他工程,特别是未来住房的发展。

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与售卖。摄影/朱静宜

但如今加百利码头与社区日常生活的联系相对较弱。1997年的调查表明,加百利码头工作日时的顾客大多是周边的上班族,周末则以游客为主;近年来,当地社区居民则认为加百利码头的商店超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CSCB也因此招致一些批评。他们强调与社区外其他商业组织的合作,在项目上更多考虑游客、上班族等人的利益,甚至开始开发商业住宅,这些似乎都显示着与为社区内居民服务的初衷的背离,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社区的概念。

加百利码头未经细致维护的建筑带来粗犷而自由的氛围。除去空置场地、政策改进这些前提条件,促成过渡使用在欧洲蓬勃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非主流文化、创意文化的发展和创意阶层的兴起。图片来源/https://s0.geograph.org.uk

从今天的视角看,加百利码头陷入了一个城市空间惯常的两难:商业成功是否必然意味着背离社区价值?但如果回到它诞生的起点,这种“临时使用”从一开始就不是开放式的实验,而是一次目标明确的策略性运作——它要为四年后的正式开发筹资,要在土地还未真正开发之前创造收益。临时使用在这里不是偶发,而是一种带有明确经济预期的阶段性空间方案。


因此,加百利码头今天所呈现出的高人气与高商业价值,恰恰是这一策略成功的体现。只要这个“临时性”没有终止,它继续发展商业是最符合原始逻辑的路径。换言之,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博弈早已内嵌于这场临时城市主义实践之中。即使如CSCB强调的那样:“我们的社区和整个地区一样,都一直经历着各种变化,但我们对加百利码头的永久开发计划一直没有变,即建立一座敬老院,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服务。”


“临时”对城市更新的意义


临时城市主义它不是一个特定空间形态,而是一种策略框架——正因为“临时”是一个被安排、被利用、被协商的过程,它会随着实施主体、目标与资源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实践样态。加百利码头只是其中一种,即“前开发逻辑”下的临时使用。这类实践通常由社区、政府或开发商推动,目的是测试市场反应、提升土地热度,或为未来建设筹集资金。它看似充满活力,但其“临时性”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明确时限和功能指向的策略性过渡。


具有启发性的是,“临时”的策略对于今天的中国城市更新行动而言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囿于现行规划的法定刚性管理特点,使得土地使用功能的最终落实都必须符合规划图斑的用地性质。但我们经常忘记,“规划”在很多时候是“愿景”规划,是理想,是未来,而非现在,也非路径。“城市化上半场”,我们的城市管理在不需要对运营过程给予过多关注的情况下,只需要“一步到位”“适当超前”建设即可,至于设施逐步运营成熟的中间过程,城市、市民、市场自己会去弥补这个空缺。但这种弥补的过程,是基于城市一定“增量”发展的大趋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入下半场,我国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恰恰就是——城市不一定增量发展,他们甚至可能面临显著的收缩。因此,对任何空间功能的最终落实,都更加需要关注其合理性、落实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临时”的试验价值,正是在此。


这一理念,也恰恰与“城市更新是一个螺旋渐进过程”的思想不谋而合。



文/朱静宜+刘诗怡+崔国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