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量开发时代,决定地块命运的是容积率和价格;而在存量更新时代,决定项目生死的往往是一句话——“它代表什么?” 这句话既是市场对项目的第一印象,也是政府、资本、社区能否形成合力的“暗号”。
更新项目想要活下去,要从原来的资源分配模式,到未来的品牌吸引。
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后续的空间设计、业态招商、资本运作都会像无根浮萍,方向难聚焦、资源难叠加、收益难兑现。
品牌定位不是营销口号,而是把功能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压缩成一句可传播、可落地的“战略锚点”。品牌,能让多方共识一个方向。它回答三个根本问题:
我是给谁的?(目标客群画像)
我能带来什么独特体验?(差异化场景)
这份体验对城市有何长期意义?(公共价值)
比如,在北京首钢园在更新之初,先确立“首都新消费目的地 + 科幻产业策源地”的双核品牌,再反向导入滑雪大跳台、SoReal 科幻乐园等业态,既服务年轻客群,又契合冬奥和首都科幻产业规划,实现“文化认同 × 产业落地”的双赢。
01 品牌即战略锚
在政府层面,品牌为城市目标找到了可量化抓手。比如,“文化地标”“产业新名片”等标签可对接政策、土地与专项资金。
在资本层面,品牌让资产具备“可证券化叙事”。比如,首钢园、上海新天地在确立品牌后,才能以“稀缺消费目的地”叙事完成 REITs 或 CMBS 融资,锁定长期发展的现金流。
在社区层面,品牌是共创的旗帜。比如,上海新天地把“石库门·新生活方式”讲成故事,居民认同度提升,商户愿意投入长期经营,政府亦乐见文化遗产被活化。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品牌转化为现金流要经历四个自上而下的层级。逐步,实现从故事到现金流的四级“漏斗。
1)城市层,确立项目的宏观叙事
在城市层面,让它成为城市整体品牌的一张“名片”。当叙事与市级产业方向或文化战略高度契合时,政府层面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就会倾斜过来,品牌知名度和媒体声量同步升高,为后续开发提供制度与关注的双重红利。
2)片区层,实现在地特色对齐落地
在片区层面,故事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文脉与主导功能,落实到片区总体控规和公共空间设计之中。
只有当街区的肌理、动线、开放空间都能反映品牌母题,游客量和社会资本投资额才会随之增加,实现“故事—空间—流量”的对齐。
3)资产层,创造高频效下现金流
再往下是资产层,每一栋楼、每一条巷都要有清晰的建筑个性和空间场景,使整个街区成为可漫游、可打卡的主题体验带。建筑语言、材料和亮点场景共同决定出租率与坪效,是现金流的第一道“闸口”。
4)业态层,推动持续复购与转发
最底层是业态层。这里强调店铺组合、IP 设计与用户体验的日常运营。通过精准招商、策划活动与社群运营,把人流转化为客单价与复访率,形成滚动收益。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项目先用“工业遗产 × 潮流文化”的双核叙事在城市层和片区层锁定身份——为成都奉上一座兼具历史记忆与年轻气息的文化新地标。随后,音乐节、原创市集等活动深入到资产层与业态层,将老厂房改造为主题演艺空间、创客工作室和市集街巷。十年间,“东郊记忆”吸引了 300 多家文创企业入驻,既放大了品牌声量,也让废旧厂区跃升为拥有稳定现金流和持续人气的年轻力聚落。
02 品牌,即资源调度器
品牌,是让政府、资本、社区说同一种语言。
03 品牌,即盈利模型
比如,上海新天地 2001 年开业,经历多轮经济周期,仍保持 ≈ 91 % 出租率,核心是其“石库门 + 时尚生活方式”的品牌已成为城市文化 IP,自带流量护城河。
04 品牌,即对冲风险
品牌建设,能够帮助项目在不确定时代锁定长期心智。房价、融资、政策都可能波动,但心智占位一旦形成,便能为项目争取持续的溢价与韧性。
1)第一步:洞察
用数据与访谈描绘目标客群的身份、生活方式、价值观。
2)第二步:提炼
把物理资产、历史文化、政策机遇压缩成 7–10 字“品牌锚点”。
3)第三步:验证
用焦点小组、线上测试迅速验证品牌锚点的记忆度与情感唤起度。
4)第四步:映射
将品牌锚点拆分为空间元素(材质、色彩、布局)、活动脚本(节庆、市集)、运营 KPI(客流、会员、复访率)。
5)第五步:固化
在控规文本、招商手册、社区公约中同步写入品牌语言,确保设计、建设、运营“说同一种话”。
06 结 语
一句话总结一下:
没有统一品牌,就没有统一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持续资本与人才的注入。品牌定位,是城市更新的“第一块砖”——先把故事讲明白,再把空间改起来。
05 更新项目行动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