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更新除了必须的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外,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慢行空间”。不管是慢行,还是跑步,或是漫游聊天,是一家人工作生活之余的重要活动空间,也是社交、理解我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空间载体。
老城区空间资源紧张,公共绿地不足,街巷尺度狭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公园+绿道”式慢行系统,往往难以实现。城市更新要回归日常,从人的基本行为出发,探索新的慢行空间可能。本文从场地识别、气候适应、生活嵌入三方面,探讨老城如何通过更新设计,营造可步行、可运动、可停留的日常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系统,不只是解决从A点到B点的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人与城市之间的低速互动,激活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节奏。老城区的慢行设计,应更多考虑停留、交流、观察、运动等复合行为。慢行不是单一通道,而是串联公共空间、连接生活场景的基础载体。
只有当慢行空间具备使用频率与生活密度,才能真正转化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
02 空间识别:哪些地方可以转化为慢行场景
在老城的城市空间里,有哪些地方适合且有条件,改造成为居民们的慢行空间呢?
商业街往往自带一定的退让空间,可结合沿街骑楼、广场节点等,优化动线,植入慢行设施。
可以设置连续的雨棚、座椅、夜间导光灯带,将日常购物路径转化为可步行、可散步、可夜跑的慢行廊道。
即使是狭小的城市支流边缘,也可布置一侧步道、栏杆与照明系统,形成亲水慢行线路。
以简化驳岸、提升景观细节,实现步行路径与城市水体的有机融合。
断头巷、临街空地、街角空置区域,虽小但位置优越,可进行微型口袋公园设计。可适当植入健身设施、儿童活动器械、长者休憩椅等,打造面向不同人群的微运动场所。
慢行系统,不一定要大而完整,更重要的是分布密、路径清、节点活,形成“可用的慢行网络”。
03 气候适应:设计必须对应地方的日常天气
南方城市雨天多,行人出行体验差。可以借助商场骑楼、公交站亭、沿街遮棚,打造带屋檐的连续步道。在关键转角、交叉口设置候行亭,不仅遮雨,也体现出对行人的关怀。记得有一次,在黄山出差,看到黄山的非机动车道的停止线上方,就配备遮阳雨棚,这种小设计非常人性。
地面材料也要注意排水性能,防滑防积水,确保雨天安全行走。
酷热地区不宜长时间暴晒,必须植入林荫系统。可种植大冠幅乔木,优化绿篱设计,搭配遮阳廊架与雾化设施,形成“带风感的绿荫道”。夜晚可开放部分路径为“夜行绿道”,通过灯光照明与人气引导,延长慢行时间窗口。
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是慢行空间真正被日常使用的关键前提。
04 生活嵌入:
慢行路径不只是走路,更是体验
慢行空间的生命力,来自人们的使用频率与心理认同。设计不仅要关注动线组织,还应植入生活细节与文化元素。
沿线空间可布置文化装置、小型展览、涂鸦墙等,引导人们驻足和交流。巷道口设置晒太阳的角落、听雨亭、读报座椅等微空间,让走路成为一种带有仪式感的生活体验。
慢行,不是孤立的物理设施,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延伸。让人愿意走,愿意停,愿意带孩子、牵着老人慢慢走,才是慢行系统的真正成功。
城市更新不能只停留在美化界面上,更应深入探讨人们在其中“如何生活”。慢行系统的建设,不需要等到大尺度绿地落地,也不依赖全新开发的空间条件。它可以是巷道、骑楼、墙边、屋檐下,是城市中最贴近人的尺度。
只要重新识别空间、合理适应气候、嵌入生活内容,就能在老城区中重新找回一种自然的“步行自由”。
慢行空间的未来,不只是“慢”,而是“有人、有感、有温度”。
01 慢行空间的核心价值:不是通行,而是生活
1)商业街区前区空间
2)滨水区域与边角河道
3)巷道节点与口袋空间
1)多雨地区:设计遮雨连廊,保障雨天通行
2)高温酷热地区:打造林荫与通风的步行条件
0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