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旧街区、见证过工业辉煌的老旧厂区、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城中村,正从“发展包袱”重新定义为 “价值富矿”。2025 年 5 月,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出台,将存量资产盘活与历史文化保护、功能迭代升级紧密绑定,为城市更新注入全新命题——如何让沉睡的“城市家底”在时代浪潮中苏醒,在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中焕发新生?
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深度变革,不仅是空间形态的重塑,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从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从资产属性的重新认知到盘活路径的多元开拓,盘活存量资产已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01 国家要求盘活存量资产
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存量资产盘活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25 年 5 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存量资产“解冻”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功能转换层面,明确支持老旧厂房、低效楼宇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推动建筑功能混合利用与土地用途合理转换,让“旧空间” 承载“新功能”。
在民生保障层面,要求优先利用存量资源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将闲置房屋与低效用地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增长极”。
在用地政策层面,提出完善闲置土地收回机制、容积率奖励等创新举措,为存量低效用地注入“政策活水”,鼓励向保障性住房、产业空间、公共设施等多元方向转型。
在运作模式层面,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路径,特别强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与国有资本带动效应,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化了要素保障,明确通过财政金融资源统筹、市场化融资模式创新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让存量资产盘活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践落地。
02 盘活存量资产意义重大
究竟什么是存量资产?它并非简单的“旧物堆积”,而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资产总和,涵盖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以及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这些资产可能因技术迭代、规划调整、结构转型等原因暂时 “沉睡”,却蕴藏着巨大的再利用价值。
存量资产的形成往往与时代变迁紧密相关:企业因技术升级淘汰旧生产线(如手机厂商的老旧装配设备),政府因城市扩张导致早期设施功能脱节(如客流量锐减的老旧汽车站),产业结构调整让传统工业园区陷入沉寂…… 这些资产的闲置,本质上是资源配置与发展需求的暂时错位。
而盘活存量资产的意义,远超简单的“废物利用”:
提升资源效率:将闲置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老旧仓库转型为网红商业体,让“沉睡资本”重新进入生产流通领域。
破解资金瓶颈:通过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等方式回笼资金,为城市更新提供“滚动发展” 的资金池。
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推动城市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03 盘活存量资产的四维路径
盘活存量资产绝非简单的翻新改造,而是一场涉及空间重构、功能再造、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实践中,需构建多维度协同的盘活路径:
深度融合:让城市更新与资产盘活同频共振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盘活不是两张皮,而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通过将更新规划与资产盘活方案深度绑定,实现“空间重塑 + 功能升级”的双重目标:
工业遗址改造为科创园区,既保留城市工业记忆,又培育新质生产力;老旧商场转型为社区综合体,在商业功能基础上叠加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历史街区通过“微更新” 植入新业态,让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力共生。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显示,通过土地混合开发、容积率奖励等政策创新,12 省(市)的 18 个项目成功实现“低效变高效”,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平衡增量与存量:构建动态优化的发展逻辑
在城市发展的“存量时代”,需处理好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的辩证关系:
对低效资产实施精准“手术”,通过资源重组、业态调整、管理升级等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建立存量债务风险化解机制,为优质项目腾出要素空间;优先挖掘存量资源潜力,避免盲目新增建设,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最优价值。
创新机制:让市场活力成为盘活主力
存量资产盘活离不开市场化机制的“催化剂”作用:
引入 PPP 模式、产权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搭建区域性存量资产交易平台,实现资产信息公开化、交易流程标准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 REITs、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为盘活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
多元共治:凝聚各方参与的合力
存量资产盘活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利益,需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政府负责政策引导、规划审批、利益协调,当好“掌舵者”;企业发挥资金、技术、运营优势,做好“操盘手”;居民通过参与决策、监督进程、共享收益,成为“主人翁”。
例如,多地通过“居民入股 + 租金分成”模式,让老旧小区改造既改善居住环境,又让居民分享资产增值收益,实现 “更新为民”的初心。
04 各地存量资产盘活的样本
从渤海之滨到山城重庆,各地正以创新实践书写存量资产盘活的精彩答卷:
天津:历史街区的“蝶变重生”
在天津解放北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场“保护 + 活化”的更新实践正在上演。通过成立专项运营公司,采用“重资产改造 + 轻资产运营”模式,将百年金融街的老建筑转化为集金融办公、文旅体验、商业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这里没有简单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欧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植入现代金融业态与文化 IP,让老街区既延续“东方华尔街” 的历史文脉,又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这种 “文旅商融合 + 政企协同”的模式,实现了从“物理更新” 到“价值更新” 的跨越。
济南: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
济南小鸭集团的转型堪称工业存量资产盘活的典范。通过腾退 500 亩老旧厂区用于城市更新,同时将 660 亩废弃产业园改造为智能化新基地,不仅解决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难题,更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
新基地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产能提升 3 倍,年营收预计达 76 亿元,而建设成本较新建园区节省三分之一。这种“腾笼换鸟 + 提质增效”的模式,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庆:交通枢纽的“功能再造”
重庆汽车北站的重生,演绎了交通存量资产的盘活智慧。这个建成于 1990 年的老车站,因客流锐减陷入闲置,通过重庆联交所的创新运作,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转型为集商业、办公、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项目不仅为业主节省 6000 万元改造投入,更带来每年 600 万元的持续收益,实现了“低效闲置” 到“高效增值”的蜕变。这种“协议合作 + 收益共享”的市场化路径,成为交通类存量资产转型的范本。
从政策推动到市场发力,从空间改造到功能重塑,存量资产盘活正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变革中,唯有尊重历史文脉、遵循市场规律、汇聚各方力量,才能让每一处“城市记忆” 都跟上时代步伐,让存量资产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