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29 11:40
来源:
城市更新 | 提升老城体育运动空间的策略路径
【导读】
在高密度城市中,老城区往往面临空间紧张、设施陈旧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居民对健康生活的关注日益增强,体育运动逐渐成为衡量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

城市更新 | 提升老城体育运动空间的策略路径

在高密度城市中,老城区往往面临空间紧张、设施陈旧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居民对健康生活的关注日益增强,体育运动逐渐成为衡量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然而,老城区“想动却无处可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亟需通过城市更新系统性解决体育空间供给不足的问题。

下面从空间再利用角度切入,梳理老城区可转化为体育运动空间的场景类型,并提出系统策略,以期为城市微更新与公共服务提升提供参考。


01 老城体育运动空间紧缺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日常化、近距离、非组织化的运动需求日益普遍;另一方面,老城区土地高度利用、建设年代久远,运动设施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分布失衡、使用效率低。

特别是在老龄化社区中,人口密度大,适老化、低门槛、可达性强的日常运动空间显得尤为迫切。原有的集中式体育场馆难以复制,传统新增用地建设的方式成本高、周期长、落地难,必须转向“存量空间挖潜”为主的路径。


02 可转化为体育空间的六类空间资源

1)社区边角地与口袋空间

社区绿化带转角、建筑退让带、停车场边界等“非主功能”空间,可嵌入健身器械、简易球场、小型活动场地。这类空间虽零散,但就近可达、改造成本低,适合快步走、拉伸、太极、儿童游戏等轻运动类型。

2)屋顶空间与楼宇平台

老旧小区、商业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的屋顶平台、裙楼露台,可通过结构加固与防护设计,建设空中球场、跑步道、健身广场,特别适合年轻人和上班族的夜间运动使用,释放“地上寸土”的空间压力。

3)架空层与地下空间

老旧住宅区或政府单位的架空层、地下车库、避难层等半开放空间,具备改造为乒乓球室、舞蹈房、健身房的潜力,可实现全天候使用,特别适合雨季或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锻炼需求。

4)学校、机关等存量设施

推动公共学校、机关单位体育场地在非工作时段向社区有序开放,需通过制度化安排、安全管理、物业共建等机制保障。这类空间设施较好,是高质量运动空间的重要补充。

5)街道空间与通勤路径

用人行道拓宽、绿道改造、慢行系统完善,打造可用于健走、跑步、骑行的健康通行路径,融入运动打卡点、信息指引、灯光照明,实现“通勤即健身、通行即锻炼”的路径逻辑。

6)高架桥下与城市缝隙空间

在城市高架桥下、地铁高架旁、铁路边界带等灰空间区域,因结构封闭、环境复杂,常被闲置或用于低效利用。通过声屏障优化、安全照明与功能分区,可打造极限运动、滑板、篮球等青年运动场所,激发“非典型空间”的公共活力。

03 系统策略:以嵌入思维找到运动空间

在老城区的现实条件下,体育空间更新不能依赖大规模新建,而应坚持“小切口、大活力”的嵌入式策略,从空间、人群、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

1)首先,以存量空间挖潜为主,以模块化设计和可逆性构造手段,灵活适配不同尺度的空间条件。

比如,在街角绿化带中嵌入健身器械,设置有遮阳棚和长椅的简易健身角;利用建筑退让带、消防通道边界划设迷你跑道,满足中老年人“原地健走”的需求;在老旧商场屋顶改造为多功能空中球场,结合照明系统,实现夜间开放。

比如,将桥下空间改造为滑板公园或篮球训练区,上海静安区高架桥下“热血街区”,激发青年参与热情;将地铁站广场一角设置“快闪式”健身空间,结合智能地垫、互动屏幕,形成临时性运动体验。

这些方式避开了“另起炉灶”的高成本路径,而是让运动空间自然生长在市民生活的路径中,让运动不再是“专程前往”,而是“随手可及”。

2)其次,分人群设设施,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性、便利性与参与意愿。

比如,老年人偏好有遮阴、带座椅、安静平整的步道与拉伸运动区,可设在小区中心绿地、社区医院周边。比如,儿童需要安全封闭、可攀爬可跑跳的活力场所,可结合幼儿园周边、社区广场改造设置体能训练设施。

比如,年轻人喜欢参与性强、社交感强的运动场景,如涂鸦篮球场、灯光夜跑道、潮流健身仓等,可以设在商业综合体周边、文化街区空地。

以设计“人-场-动”相匹配的运动空间微单元,可提高使用率与满意度,真正把运动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3)再次,推动共建共治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第三方运营团队参与管理,提升空间的活化率与持续运营力。

在技术层面,应引入数字化平台,实现设施预约、使用统计、智能照明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与用户体验。在制度层面,需推动空间产权开放机制、学校机关共享机制、运动安全保险机制等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统筹格局。


04 结 语

老城区的体育空间问题,实质上是城市空间公共性与公平性的一个缩影。只有在更新中尊重生活逻辑,激活零散空间,让运动自然地融入街角、楼顶与通勤路径,真正实现“空间可达、活动可感、健康可持续”的更新目标。

提升体育空间供给,城市更新将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改善,更是公共生活的重新塑造。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