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29 11:57
来源:
城市更新 | 立体复合利用:如何让城市更有活力与价值?
【导读】
在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城市发展新阶段后,土地已不再是“谁拥有、谁开发,谁就能赢”的零和博弈,而是“谁能高效复合利用、谁就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新逻辑。

城市更新 | 立体复合利用:如何让城市更有活力与价值?

在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城市发展新阶段后,土地已不再是“谁拥有、谁开发,谁就能赢”的零和博弈,而是“谁能高效复合利用、谁就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新逻辑。

特别是在当前城市更新实践中,面对财政紧缩、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空间空心化等多重压力,传统的“切片式开发”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立体复合”的空间经营策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


01 为何“复合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词?

1)土地财政退潮,更新项目需要具备“内生造血”能力

传统城市扩张依赖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财政来源,城市开发往往以“圈地+卖地”的逻辑快速推进。但在以更新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土地供给受限、开发周期延长、利润率下滑,仅依靠单一功能开发往往难以支撑项目的财务平衡与可持续经营。

复合利用则通过多功能叠加、长期运营收益等手段,将一次性开发收益转化为持续性现金流,是破解“更新融资困局”的关键路径。

2)空间使用效率低,亟需激发“时间与功能”的全维动能

当前大量城市空间仍处于“功能割裂、使用单一”的状态。白天是办公孤岛,夜晚成沉寂死角;周内热闹非凡,周末门可罗雀。这种“静态空间” 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多元生活的节奏。

复合利用强调时间节奏与功能的动态组合,以“昼夜联动、周中周末切换”,显著提升空间使用频率与人气热度,增强区域的社会吸引力与经济活力。

3)居民与用户体验诉求升级,空间不再只是功能容器

现代城市生活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工作、消费”被物理隔离的生活方式,更期待空间之间的融合、场景的转化与体验的叠加。

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复合利用不仅是在一个空间内植入多个功能,更是创造出丰富、多层次、有温度的“生活图景”。城市空间,也因此从“设施”变成了“关系发生场”。


02 多维度复合策略:

垂直叠加、横向混合与时间联动

真正有效的复合利用,不只是简单地“屋顶装光伏、地下建停车”,而是基于对城市运行系统、场景需求与经济模型的深刻理解,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到时间节奏,构建出一种三维联动、系统生长的复合开发策略。

1)空间维度:打造垂直立体的价值叠加体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垂直空间成为新的价值挖掘场。

比如,屋顶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平台,而是可以承载绿色能源、社交体验与品牌传播的“第五立面”;地面空间,作为城市界面的主舞台,融合景观、公共活动与小型商业,打造“市民会客厅”;地下空间,则以下沉广场、便利商业、自动停车、储能设施等功能配置,实现高密度区域的运行支撑与收益创造,变“成本洼地”为“价值高地”。

2)功能维度:打破传统业态边界,实现横向混合激活

真正的复合不是“住+商”的粗放拼盘,而是业态之间的有机协同。

比如,在文旅街区中引入非遗工坊、书店、餐饮、艺展,形成“文+商+展”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在社区更新中融合户外运动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教育培训机构,打造“体+育+教”的家庭友好型空间;在城市边缘则通过“农+旅+宿”的组合,推动都市农业与微度假融合发展,创造新的休闲吸引力。

3)时间维度:用“时空切换”实现高频使用

空间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功能数量,更在于使用效率。复合利用应充分考虑时间维度的轮换机制,使空间功能在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之间进行无缝切换。

比如,白天作为办公园区,夜晚变为露天市集或社区影院;TOD交通枢纽在工作日服务通勤族,周末则转化为亲子休闲场;屋顶光伏白天发电、夜晚反哺电网,从而实现能源、经济与运营的闭环互补。


03 八种立体复合的典型模式:

可复制、可推广的空间经营方案

在实践中,以下八种模式展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为城市更新中的复合开发提供了清晰路径:

1)TOD一体化模式:交通枢纽与15分钟生活圈深度融合

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结合商业、公寓、社区服务、文化空间等多种功能布局,在实现高效通勤的同时,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增强区域聚集力与运营效率。

典型案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地铁上盖开发,将办公、零售、青年社区与科技展厅有机结合。

2)历史街区嵌套模式: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化同步推进

面对大量历史街区、老旧厂房、滨水工业带等城市遗产空间,文旅复合利用成为更新转化的关键方式。这类区域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记忆价值,将引入非遗手作、艺术展演、文创市集、特色书店、夜经济场景等,能够以低强度介入撬动高粘性的流量。

核心不在于重建,而是“轻改造+重运营”。用激活空间记忆与公共参与,结合策展式运营与品牌共建,让原本冷清的老建筑焕发出内容驱动型的新生命。特别在年轻人聚集的城市片区,打造具有调性与社交体验感的“城市第三空间”,将有效提高区域文化温度与商业密度。

3)社区共享复合:从单一住宅区到日常生活复合场

社区空间复合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尤其是在老旧居住片区和职住混合型区域中尤为关键。将原本割裂的“住宅—配套—服务”关系,重组为一个可达、可用、可社交的邻里生活圈,是社区更新中的新趋势。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家门口的综合服务体”,比如,将小型图书馆、托育空间、社区食堂、共享厨房、便民商业、社区健康站等多功能空间的有机嵌套,不仅提升生活便利性,也构建了邻里关系网络和场所归属感。

运营上,可以通过公益支持、商业嵌套、场地合作等多元方式实现部分自我造血,减轻财政负担,实现“服务供给+人气回流”的双赢格局。

4)生态资源复合:将“生态场”转化为“生态产”

对于拥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山地丘陵地带等区域,复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将生态空间由“看得见”变为“用得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有机农业、研学体验、健身绿道、生态营地、屋顶能源设施等功能叠加,让绿色空间成为可持续运营的“轻资产+重场景”。

比如,原本是防洪退让区的滨水地带,可以通过打造湿地科普教育、水上运动、户外集市与生态展览,吸引家庭亲子人群与假日游客,实现周末爆发型流量与轻度消费叠加;再配合屋顶光伏、电力储能等绿色基础设施,进一步打开能源经济与低碳补贴的新盈利口。

生态型复合的关键不是“建得多”,而是“用得巧”,即通过生态亲和型的场景设计与收益模型,找到空间活化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

5)屋顶多元化利用:绿色能源、景观场景与社交空间共生

屋顶的生态再设计已成为城市可持续更新的重要一环。将其改造为光伏电站、城市农场、空中图书馆或夜间露台,不仅产生能源收益,更强化空间记忆点与社群互动。

比如,东京的GINZA SIX屋顶花园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旁的城市露台,均有效增强了空间的可达性与魅力。

6)地下空间再生模式:打造“沉浸式运营场”

地下空间的开发不再是附属配置,而是价值主场之一。

用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艺术展览、自动化物流系统及城市低温储能节点,使地下变成高效的城市运行支撑系统与创新商业场景。

7)产业园区复合:激活白天园区与夜间社群双重能量

城市中的产业园区往往面临“白天上班热闹、夜晚冷清无光”的运营断层问题。用功能复合,可以将这些空间从单一办公场景转化为集工作、生活、社交、展示于一体的“生产性社区”。

在复合策略上,除了基础的办公楼宇,还可以引入创客孵化、成果展厅、共享会议、智能宿舍、生活商业、休闲空间,甚至举办夜间社群活动或市集,真正让园区成为创业者的“第二居所”。不仅提升空间利用率,也增强园区吸引力与品牌粘性。

对于中小企业聚集的低效产业空间,采取“先运营、后改造”的模式,将部分空间低成本更新为模块化创业场景,辅以社群运营与投资引导,能实现资源从“闲置”向“高频使用”的跃迁。

8)微型复合盒子模式:灵活激活边角空间

针对城市碎片化空间,可通过可移动的“功能盒子”进行快闪商业、便民服务、社区展览等轻运营方式,快速聚集人气与话题,实现“小投资撬动大运营”。这类微型场景具备极高的灵活性,适用于口袋公园、地铁出入口、社区广场等。

这类微空间不需要大规模改造,成本可控、形式灵活,可承载咖啡小站、流动书屋、共享书架、艺术展台、街头音乐会等轻量场景,特别适合结合市民节日、周末活动与社群营造共同打造。其价值不仅在于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塑造城市温度、品牌文化和公众参与度。

04 算好空间三明治的经济账:

控制成本、扩展价值、创造复利

立体复合开发不仅是空间策略,更是一场系统性的“经济再组织”。要真正实现“成本可控、价值最大化”,需要在政策、运营与财务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1)借助政策工具,降低开发门槛与建设成本

将项目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计划,享受容积率奖励、用地性质调整、税费减免等政策红利;引入绿色建筑、碳中和、节能降耗等技术,可获取专项补贴与碳资产收益。

2)从“空间建造”转向“运营系统”构建

空间的价值不再止于建筑施工完成,而是持续运营所产生的复合收益。

包括,租金收入、广告流量、服务付费、能源回收与内容场景运营等,构成了更完整的收益组合模型。在设计初期即嵌入后期使用场景,避免空间“空置”或“闲置”。

3)重构财务模型,实现从短期回款向长期复利转变

相比传统“开发-销售”的一次性收益,立体复合项目更应构建“资产-运营-品牌-资本”的循环通路。

比如,在单一开发中投资10亿,可回收12亿回款;而通过复合利用,虽然初期投资提升至16亿,但可实现28亿以上的长期收益,且附带城市品牌效应与再开发潜能,回报更稳健、增长更持久。

05 结 语

复合利用不是简单的“多功能叠加”,而是一种系统思维、一种空间策略,也是一种价值经营的思维。要求我们突破“功能孤岛”的思维惯性,转向“结构—生态—运营” 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构建方式。

让屋顶不再闲置,让地下不再冰冷,让空间之间相互联动,让时间维度交错重用——当城市空间像“立体三明治”一样被重新组织与精细运营,它将不仅承载人的活动,更能孕育未来的生机与可能。

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