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7-31 10:19
来源:
城市更新 | 全周期操作方法论:“价值培育”四阶段模型的系统实践
【导读】
在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再生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项目面临“不好定义、难以估值、难以招商”的现实困境。

城市更新 | 全周期操作方法论:“价值培育”四阶段模型的系统实践

在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再生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项目面临“不好定义、难以估值、难以招商”的现实困境。传统以“地产思维”为导向的项目操作方式,往往过于依赖一次性的资本投入与政府资源加持,而忽视了资产价值从“被看见”到“被验证”的全过程。

这类项目的“价值培育”全周期操作模型——从“诊断与叙事”出发,依次经历“激活与测试”“改造与迭代”以及“稳定与增值”四个阶段。这个模型不仅强调前期策划的灵魂定位,也注重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可持续的资产价值提升。


01 第一阶段:

深度诊断与价值叙事——找到项目的灵魂

这一阶段是成本最低、但却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项目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厚度、空间天赋与现实依托,能否构建出一个打动人心、具有可执行性的价值叙事,往往在此一举。

1)空间资产与环境的“微观解剖”

我们主张将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盘查”升级为具有人文温度与空间想象力的“微观解剖”。不仅仅是测绘与登记,更是对空间特质的发掘。厂房的挑高尺度是否适合展演空间?巷弄的细节是否适宜转化为手作坊?这些都关系到后续设计的“天赋承载”。

2)在地田野研究与社区需求图谱

真正有效的策划,来源于对场地日常性的深度洞察。摒弃大而化之的数据报告,采用人类学式的田野方法,通过与周边居民、小商户、街道工作人员的访谈,绘制出一份“社区需求图谱”。

什么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让他们留在这里?又缺少了哪些日常生活的基础服务?这些信息是未来空间业态植入与运营策略设计的重要依据。

3)寻找政策的“外力杠杆”

研究城市更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等相关政策,从中寻找可借力的机会点。例如,一些地区针对小微企业的租金补贴、税收减免,或是文旅专项资金支持等,可能成为撬动启动期项目运转的关键支点。

4)构建“价值叙事”:从空间到共情的转译

根据诊断,项目要有一个打动人心、具备文化厚度和未来想象力的“叙事核心”。

比如,一个废弃的纺织厂,可以构建“编织城市新生活”的叙事,将“经纬”的隐喻延展为新的社区网络重建;而一个旧粮仓,则可以成为“精神食粮的供给站”,将储存的意义转译为知识、艺术与文化的共享空间。

这一叙事不只是文案层面的包装,更应作为“项目宪法”,指导后续空间设计、招商策略乃至品牌传播的全过程。


02 第二阶段:

低成本激活与概念测试——以小见大,验证方向

在尚未投入大规模资金之前,通过精细控制成本、短期激活场地的方式,对前期策划的方向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市场验证,是防止“拍脑袋”决策的重要策略。

1)安全清理与“针灸式”场地介入

通过基础安全排查与环境清理,为空间的“低门槛使用”创造条件。我们鼓励以“快闪市集”“露天电影”“装置艺术展”或“读书分享”等形式的小型活动,快速点燃场地的人气与话题性。

2)搭建初始社群:种子用户的共创角色

通过为本地艺术家、手工艺人、青年创业者提供临时空间,以极低成本构建一个“原生社区”。他们既是空间的第一批使用者,也是内容与气质的共创者。

他们的存在,不仅可以带来真实反馈,更能吸引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人群聚集,成为未来社群运营的“原始积累”。

3)数据与舆论的双重反馈

这一阶段的关键并非盈利,而是通过观察来访人群结构、偏好行为以及媒体关注点,形成一套真实的用户画像和舆论路径。

这些反馈,将为正式改造提供坚实的市场依据,并在投资人面前增强信心。


03 第三阶段:

精准改造与迭代开发——用运营视角进行设计

经过验证的叙事与社群模型,为空间的物理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这一阶段,我们强调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运营型设计”。

1)空间改造的三大原则

首先,尊重历史,新旧共生。

保留空间的时间痕迹与工业遗存,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软接驳”,创造有辨识度的文化氛围。

其次,弹性设计与功能留白。

要预留可变空间,适应未来多样化使用需求。以“不确定的空间”承载“确定的生活”。

第三,成本控制与关键投入。

控制高额造价,聚焦如水电、消防、卫生等基本保障的投资,让空间回归使用本质。

2)分期开发与“以营养建”

选择打造一个最具特色的“引爆区”作为样板,通过有限的资源形成示范效应。一旦示范区运营成功,便可“以运营养建设”,逐步滚动开发其他区域,降低整体风险。

3)策展式招商与合作共建机制

将招商视为内容策展的过程,引入理念一致的商户,形成内容互补、气质一致的商业生态。同时通过“短租+抽成”“低租金+共建内容”等灵活合作机制,与优质商户共享成长空间,提升项目生命力。


04 第四阶段:

精细运营与资产增值——以社群推动长期价值释放

当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其价值增长不再来源于一次性改造,而是通过社群运营、内容沉淀与品牌放大的精细化机制,逐步形成资产升值的“内生动力”。

1)构建社群与会员体系

建立会员积分、专属活动与线上互动平台,构建稳定的“社区关系网”。通过社群运营将访客转化为“生活参与者”,延长其驻留时间与复购频率。

2)打造持续的内容IP

将前期试验阶段的成功活动提炼为标志性的IP节事,如艺术季、生活节、音乐节等,形成城市中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增强场所吸引力与品牌传播力。

3)多元化收益结构的构建

除了传统租金收入外,项目还可拓展包括服务管理费、活动场地租赁、自营业态等多重收入来源,打造稳定可持续的运营财务模型。

4)实现资产的“再估值”

经过3-5年的价值培育,一个原本被市场低估的老旧资产,将以真实的社群基础、可复制的运营体系和稳定的现金流,成为具备吸引力的“利基型产品”。

无论是城市更新基金、产业资本,还是保险与家族办公室,均可能成为潜在的收购方,从而实现项目退出或价值释放。


05 结语:从“改造”到“培育”,从“空间”到“系统”

我们始终相信,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不是一次性的资本投放与美学包装,而是一个价值系统的长期培育过程。

这个“价值培育”的四阶段模型,不仅提供了方法论框架,更是一种从人、场、内容、关系出发的操作哲学。唯有通过这种系统性、周期性、渐进性的操作路径,才能让一座被遗忘的旧空间,重新成为城市文化与生活的载体。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