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5-09-15 15:05
来源:
城市更新 | 城市更新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导读】
更新的起点不是建筑形态,而是人的长期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资本性开支,而是持续的运营性收益;不是“换一层皮”,而是“重启人与场所的关系”。

城市更新 | 城市更新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看到了小红书上的一段话,很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在做的事情,需要退回到本源思考一下,第一性原理。比如,商业的第一性原理是价值交换、文旅的第一性原理是持续留人、策划的第一性原理是解决真问题并形成运营闭环——落到城市更新,我们更应直指底层:城市更新的第一性原理,是让存量空间与人重启高质量、可持续的价值交换,并使公共价值与现金流形成正向复利。

所以,关于城市更新的讨论常常被外立面翻新、风貌整治和融资结构所占据,然而这些手段只是表层。

更新的起点不是建筑形态,而是人的长期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资本性开支,而是持续的运营性收益;不是“换一层皮”,而是“重启人与场所的关系”。


01 从“翻新物”到“重启人—场所关系”的范式迁移

更新如果仅止于物理层面的修补,很难改变空间的价值函数;真正的转折点在于让空间重新被需要、被使用、被反复使用。所谓“高质量的价值交换”,一端是市民、企业、游客、创意人群等多元使用者在其中获得便利、体验、灵感与机会,另一端是空间的所有者与城市治理者获得稳定现金流、就业与税基、社会安全与环境改善。

只有当两端同时增长并彼此强化,更新才具备可持续性。换言之,更新不是把“存量资产变漂亮”,而是把“存量资产变有用”,更要“变常用”。


02 为什么必须回到这个第一性原理?

土地红利递减与要素价格上升正在重塑城市竞争逻辑,城市的优劣不再取决于扩张速度,而取决于单位面积的价值密度与单位时间的价值效率

当我们说“内涵式发展”,本质是以更少的物理增量撬动更高的使用强度和更丰富的功能耦合;当我们强调“盘活存量”,核心不是会计上的资产重分类,而是让沉睡的空间重新进入人与活动的循环,从而让价值流动起来

这与“商业=价值交换”“文旅=持续吸引人”的原理天然耦合:只有当空间能够持续吸引人,并与人发生频密而有质量的交换,更新才会产生复利。



03 把第一性原理落地为方法:

“战略—空间—运营”三同步

若将“重启价值交换”作为北极星,我们需要把更新流程从“设计—施工—交付”的线性工程,改造为“战略—空间—运营”的循环系统。

1)第一,战略定义人群与问题

更新必须回答清楚谁会来、为什么来、什么时候来、带着什么任务而来,以及他们原本的痛点是什么。

与其追逐抽象概念,不如锚定一个足够“真”的问题:通勤一公里的最后三百米不友好、夜间两小时没有可靠的第三空间、老厂房缺乏面向创新团队的低成本试错场、街区白天办公与夜间消费的时段错配无法互补。问题越真,后续设计与经营越高效。

2)第二,空间赋形承载并保持“可编程性”

空间更新不是一次性定型,而要被设计成可被运营者“编程”的载体:可弹性切换的平面、可叠加的业态接口、可分时复用的基础设施、可低成本迭代的家具化建构。

空间的可编程性越强,运营的内容生产成本越低,价值交换的频率与粘性越高。

3)第三,运营预设闭环并驱动复利

开业不是终点,而是运营内容与社群关系的起点。以季度为节奏的主题编排、以昼夜与工作日/周末为维度的分时复用、以社群与会员为载体的复访机制、以邻里服务与公共活动为“公共价值触点”的稳定供给,才是现金流与公共收益的双轮驱动。



04 衡量“价值交换”的标尺:

从漂亮到有效

为了避免再次滑向“看起来很美”的陷阱,更新必须以可度量的指标来校准方向。相较一次性客流,更关键的是“有效人流×停留时长×转化率×复访率”的乘积,以及由此带来的单位面积现金流的稳定性公共价值的可感知度

公共价值可通过安全与步行友好度、微气候改善、老少友好设施可达性、社区参与频次等指标来体感与复盘;商业价值则通过类目结构、坪效与时段效、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等指标来跟踪。

指标不是为了“报表”,而是让空间的每一次微小优化都能反映在价值交换的质量上。



05 场景重编:

用“内容,即基础设施”提升价值密度

许多城市更新的失败之处,在于把“空间”当成静态容器,却忽略了“内容”的基础设施属性。把内容当成可持续供给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把活动策划、文化叙事、社区服务、创业孵化、夜间经济等,纳入与给排水、电力、Wi-Fi同等重要的底层设计。

比如,用分时复用(昼/夜、工作日/周末、旺/淡季)多主体共生(公共服务+社区社群+轻商业)、多层次治理(市级政策—街区公司—场地运营者)的协同,把同一处空间在不同时间段、面对不同人群、输出不同内容,从一次性消费转为复利型使用。



06 制度与资本:

把更新从“装修工程”升级为“制度工程”

产权不清、收益不稳、主体缺位,是许多项目在运营期“掉链子”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项目前期,想要让价值交换形成复利,就必须把产权理顺、收益分配与风险共担前置到方案阶段。

包括,比如,对微更新试点引入“轻资产+长约运营”的模式、对片区级项目采用“公共目标+特许经营”的契约、对存量工改科创引入“阶段性绩效对赌+租金提成”的机制,让资本在“可预期的现金流与公共目标”之间达成一致。

只有制度透明、清晰,才有可能吸引长期资本与专业运营主体,让空间在十年的长时间尺度内持续地创造价值。



07 文旅作为“吸引力引擎”的城市化:

从一次性活动到城市日常

存量资产被闲置就是缺乏人气,文旅是吸引留人的重要方式和需求。但文旅进入城市更新,最易犯的错误是把城市当景区、把内容当节庆。

与其追求“爆款活动”,不如把文旅的长板——“持续吸引并留住人” ,用在城市日常。比如,把微度假嵌入15分钟生活圈、把街区走读与城市慢行串起文化地标与社区店铺、把在地创作者与青年品牌纳入常态化的市集与展演机制。

当文旅的内容成为城市的日常供给,更新才真正产生“人气—生意—气质”的正向循环。



08 行动方式:

用一个真问题撬动一个可复制的闭环

与其铺陈宏大蓝图,不如聚焦一个小的启动点,比如,以九十天为周期围绕一个小项目,来做一次可评估的闭环实验。

比如,选定一个真问题,提出一个可落地的空间—运营复合解,构建一个明确的收益与公共价值指标集,落地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型场所

若指标呈现出“人均停留提升、复访率上升、单位面积现金流稳定、公共满意度可感知”的趋势,就把方法复制到更大范围;若未达预期,基于指标进行精准调整而非推倒重来。

更新,由此从一次性工程转为持续优化系统,第一性原理得到真实验证。


09 结 语


当我们以“让存量空间与人重启高质量、可持续的价值交换”作为城市更新的第一性原理,许多复杂的选择会变得清晰。

比如,设计该不该做、资金从哪里来、运营如何持续、公共价值如何兑现,都可回到“交换是否更高质量、复利是否在形成”的判据上。

更新的成功,不在于一次性的亮相,而在于长期的人气、稳定的现金流与可感知的公共收益彼此强化;当这三者汇聚成复利,城市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不再是口号,而是日常。

所以回头想一想,

商业经营的第一性原理,是价值交换,不是规模扩张。

文旅经营的第一性原理,是持续留人,不是单次引流。

城市更新的第一性原理,是重启价值交换,不是外立面翻新。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