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经济学理论框架,对城市更新的本质内涵进行系统性阐释。文章认为,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城市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主动战略谋划与被动结构调整交织作用下,通过结构优化、功能重构与治理现代化,实现从旧有发展路径的“创造性破坏”向更高质量动态均衡转型的系统性、多维度演化过程。它不仅旨在修复城市运行中积累的系统性失衡与积弊,更构成了驱动城市功能、空间与治理机制持续迭代、升级和优化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城市更新;创造性破坏;复杂适应系统;动态均衡;演化经济学
在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对城市更新的理解亟需超越“旧城改造”或“物质环境修补”的传统视角。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空间与制度等多维子系统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其更新行为本质上是该系统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的一种自我调节与演进。当原有发展路径因技术变革、产业迭代或需求升级而陷入“锁定”状态,导致系统性效率衰减、结构僵化与功能失衡时,城市更新便成为系统修复深层积弊、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机制。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聚焦阐释城市更新的深层本质。
城市经济的演进遵循“均衡—失衡—新均衡”的动态路径。旧有发展模式在经历一定周期后,会因路径依赖而衍生出功能衰退、空间错配、社会割裂与制度僵化等系统性失衡与积弊。此时,城市系统需要通过一场深刻的 “创造性破坏”(引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来实现再生。
城市更新的本质,正是这一经济机制在城市尺度上的体现。它是一个具有双重面向的系统过程:
“破坏”的面向:表现为对已失效的空间利用方式、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及部分社会网络的有序解构。此举旨在修复系统性失衡,释放被旧结构束缚的要素资源,为系统重组创造条件。
“创造”的面向:体现为对新兴功能、先进产业、高效空间组织与现代化治理模式的系统性植入。此举旨在驱动城市功能、空间与治理机制的迭代与升级,培育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
这一过程推动城市系统从一个低效率的“旧均衡”向更高效、更具韧性、并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的 “更高质量动态均衡” 演进。因此,城市更新超越了单次性的项目干预,其本质是驱动城市实现持续自我优化的关键动力。
城市更新本质的实现,依赖于多重要素的复合作用,体现为一种系统性的演化机制:
动力交织:主动谋划与被动调适的互动
过程核心:功能、空间与治理的协同重构
目标指向:迈向高质量动态均衡
上述分析表明,这一本质决定了城市更新并非“一次性的物质改造项目”,而是兼具“系统修复”与“动能培育”双重属性的长期经济行为。它既是对城市运行中积累的要素错配、功能失衡、制度僵化等积弊的深刻修复,又是通过要素重组、制度创新与价值重构,为城市下一个发展周期注入新动能的战略性培育过程。 “修复”为“培育”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培育”则赋予“修复”以长远意义和持续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城市更新作为复杂经济演化过程的完整内涵。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城市更新的深层本质在于:它是城市作为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系统性修复其运行中积累的失衡与积弊,并以此驱动城市功能、空间与治理机制实现持续迭代、升级和优化的战略性跃迁过程。这一本质决定了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形态改变,更是引导城市发展范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动力。准确理解这一本质,对于推动城市更新实践走向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 引言:从“物理更新”到“系统更新”的认知深化
二、 城市更新的本质:作为系统修复与跃迁的“创造性破坏”
三、 本质实现的系统机制
城市更新的启动与推进,源于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战略意图的共同作用。产业衰退、设施老化等构成被动调适的推力,迫使系统为修复运行积弊而作出响应;而政府与市场的主动谋划则通过战略引导与政策创新,为驱动系统性的迭代升级设定方向与路径。
城市更新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对城市核心子系统的协同重构上。功能重构直接应对产业衰退、活力不足等经济失衡问题,通过引入新经济业态来修复经济功能并驱动其升级;空间重构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修复物质性积弊并提升空间效能;治理重构则致力于革新制度与政策体系,修复制度性失灵,为持续的迭代优化提供机制保障。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系统在结构、功能与效能上的整体跃升。它追求的不是静态的完美状态,而是一种能够持续适应内外变化、不断自我优化的动态均衡。这种均衡以经济活力、社会包容与生态可持续的协同发展为标志,其实现过程本身,就是城市修复积弊、实现迭代的集中体现。
四、 系统修复与动能培育:对城市更新本质的再界定
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