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4-07-05 11:51
来源:
​城市更新,西安“打样”
【导读】
财政部网站发布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 提出,从2024年起,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批拟支持15个城市,西安位列其中。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作为重点工作,近期有关城市更新的两个动作,值得我们关注。

自5月底以来,湖北省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并相继挂牌。

财政部网站发布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 提出,从2024年起,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批拟支持15个城市,西安位列其中。

“大手笔”往往伴随着“大动作”。不同于人们旧日记忆中的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已逐渐从“增量扩张”过渡到“存量优化”,关键词也从“大拆大建”走向“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

近百亿元的财政补贴之下,城市怎么“更”新,又是否拥有新答案?

从棚户区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再到提出实施城市更新,中央层面对于城市更新的认识与推动正在不断深入。

自2021年开始,城市更新已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市更新要“有序推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市更新行动要“稳步实施”。

而相较过往,本轮城市更新行动最大的特点,则是明确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情况的示范城市,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有所差异。首批拟支持的15个城市(按行政区划排序: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分别不超过8亿元、10亿元、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

15个城市+总额超百亿元的补贴,使得此次行动自带关注度。

综合来看,外界的关注度主要聚焦在“钱用在了哪里?”

这点可以从投向上看出,此次资金支持方向包括: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老旧片区更新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室主任黄征学认为,此次中央补助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都将城市地下管网、污水管网作为支持重点,是推动粗放式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微改造,提高城市韧性和安全。

业界则更为关心,在城市更新示范工作推进过程中,地方财政需要配套多少资金,又能通过政策投资撬动多少社会资本投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广厚表示,城市更新项目大多利润水平低,甚至部分属于纯公益性项目,通过中央补助资金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该类项目“起步”资金问题,通过中央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地方资金、企业资金参与投资,加速城市更新进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财政补贴进一步明确:各个城市根据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核心问题,突出本次更新的示范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

因此,在多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城市更新将进入怎样的全新阶段,还需因地制宜。

长期以来,西安是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模范生”。

早在入选本轮城市更新行动之前,西安2021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率先承担起先试先行的责任,并发布了《西安市城市更新办法》,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城市更新规划。

另外,在中央财政出手之前,西安也在积极拓宽城市更新资金来源渠道。

2022年7月,总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城更基金正式设立。西安城更基金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区域子基金+项目子基金”的三层放大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源解决城市更新项目前期资本金筹集和后续融资难题,其“区域子基金+城市更新+产业导入”创新机制,被业界称为城更基金“西安模式”。【1】

“西安模式”既是城市更新资金市场化管理和投资运作的尝试,也侧面反映出了城市更新模式,已走向“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宜居、韧性、智慧,分别对应人民群众的三大直接需求,也正是城市更新的三个层面。

当前,很多城市按下“快进键”,迈入更新快车道。

有的扩容“绿肺”活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比如,江西省南昌市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通过盘活高速服务区闲置用地,将其打造为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大型运动健身中心,集聚马术、游泳、篮球、足球、网球、棒球、卡丁车等20种运动,成为南昌市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都市的一个成功样本。

有的推动城中村脱胎换骨、蝶变重生。比如,元芬新村是典型的深圳城中村,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处处不便,如今旧貌换新颜,成了符合年轻人租住需求的新青年社区,帮助越来越多的“深漂青年”找到温暖的归属感。

有的是实施“变形记”,老旧小区、厂区破“旧”立“新”。比如,成都东郊记忆原来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工厂搬迁后,当地把遗留下的厂房打造为文创产业园,并引进专业运营商,成为“现象级”爆款IP。

有的以“智”提“质”,发展智慧网络……比如,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一网统管”建设项目,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围绕城市治理“一张网”的总要求,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2.3万余套传感设备和近25万路视频的实时接入和智能分析,融合12345热线数据,建立实时动态感知、任务智能生成、指令扁平派发、事件高效处置的管理闭环。

如果说,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是城市更新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把城市更新“更”到群众的心坎上,才是真正的考验。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