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80-8628
热点聚焦 > 内容页
时间:2024-12-12 14:08
来源:
全域数字化转型下城市“数字更新”方法论
【导读】
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

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意见指出“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出“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这不仅对于重塑我国城市发展动能、壮大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关系着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浪潮,我国城市更新行动如何系统有序地植入“数字更新”,共同塑造城市未来,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创新性的长期工程,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助力中国城市“数字更新”向新、向实、向远。在此,笔者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分享一些观察思考。


城市“数字更新”之道


1.1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城市“数字更新”之道首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数字化转型应致力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应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如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的便捷化、精准化。同时,注重居民在数字更新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利用数字平台广泛收集民意,使城市更新项目更加贴近居民生活。例如,在社区更新规划中,通过数字问卷、线上讨论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设施的布局和功能设计中,确保社区的数字更新符合居民期望。同时,对于“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的细节需求也不应被忽视,比如在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服务方案的同时,还应关注数字应用操作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适老化建设与无障碍改造等相关细节和内容,避免“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1.2 复杂系统的协同理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数字更新”需要秉持系统融合的协同理念。这意味着要打破部门之间、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城市各个要素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出发,整合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数据,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城市框架。例如,在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数字模型实现交通流量与土地开发强度的协同优化,避免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城市与周边区域的数字协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力。同时,在城市治理方面,对于各种事件的处置,可以实现“终端采集合一”,“处置力量合一”,“高效决策协同”等多系统跨部门的融合,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府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在提高城市治理和运行效能的同时,优化城市的营商环境。


1.3 数据驱动的创新范式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资源,是城市“数字更新”的关键驱动力。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应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体系,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人口流动趋势、消费行为模式等,为商业设施的布局和更新提供科学指导。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基于城市数据开展创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数据资源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化。下一步随着公共数据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政策出台,有望提供更多元更有价值的公共数据服务,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要素供给传统行业的“智改数转”,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实体经济行业竞争力。


1.4 信息强安全韧性底线


在城市数字更新的浪潮中,城市的数字化系统存储和处理着海量关乎城市运行、居民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敏感信息。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访问权限管理机制,对涉及公民隐私、商业机密以及国家安全的数据,实施严格的加密存储与传输。要通过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定期对城市关键数据进行多副本备份,并存储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安全设施中,防止因硬件故障、自然灾害或恶意攻击导致的数据丢失。构建起内外兼顾、严密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网,为城市数字更新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确保城市在面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风险时,具备强大的抵御能力和快速的恢复能力,实现城市安全韧性全面提升。


1.5 低碳绿色化发展模式


在数字更新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推广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构建“双智”车路协同系统, 应用于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多个场景,提升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智慧排水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收集调控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信息,确保排水系统高效安全运行,保障海绵城市规划运行效果,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研究构建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城市生活和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情况,助力碳汇指标交易、减碳降碳。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的蓬勃发展,其能耗问题愈发凸显,从绿色低碳角度构建绿色算力中心成为当务之急。


1.6 物质与精神文明融合


城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动融合,是未来城市建设解决现代性困境的重要路径。实现城市文明“灵妙化”和“物质化”的和谐共生,是数字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文明生态更新的时代使命。在当前阶段,数字文明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发展的高度融合推进“灵妙化”,通过加快建设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物质化”升级,通过制定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城市文明治理方案平衡物质和精神的价值关系,为人的城市生活创造新的韵律,以此来促进城市和人的共同文明进步。此外,数字更新还应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


1.7 投入回报可持续机制


城市“数字更新”需构建高效且可持续的投入回报机制,实现从单纯资金消耗型的信息化建设迈向价值创造与效益增值的转型。于投入环节而言,应全力打造多元且协同的投入体系。政府需充分发挥引领与支撑作用,在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领域,如大数据中心的构建、高速通信网络的铺设以及基础数据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筑牢城市数字更新的根基。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投入模式,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回报层面,注重短期收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融合与平衡至关重要。短期之内,借助数字技术对城市管理流程的深度优化,提升行政效率,降低管理运营成本。而从长远视角审视,要能够通过城市数字更新驱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回报。通过对海量城市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精细运营,将数据转化为极具商业价值的资产或服务,持续为城市数字更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进而确保投入回报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城市数字化建设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蝶变。


城市“数字更新”之法


2.1 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城市“数字更新”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根据数字中国战略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专门的数字更新政策法规,明确数字更新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实施路径。同时,加强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数字更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例如,制定数据使用和共享的规范,确保数据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流通和应用;建立数字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数字更新项目。修订完善传统工程建设和设计施工相关标准和政策,加强数字更新设施与常规主体建设的同步与融合,减少后期加装设备和改建的成本,同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比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配套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加快培育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主体由公益型运维-商业型运营-商业+数据型运营转变。


2.2 标准规范与评估体系


尽快建立统一的基础标准规范和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推动城市“数字更新”有序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基础设施空间规划与建设、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方面制定国家标准,确保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同时,构建全面的数字更新评估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数字更新项目进行量化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例如,制定城市数字孪生模型的建设标准,规范模型的精度、数据更新频率等要求;通过评估体系对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居民满意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为后续建设提供参考。


2.3 多元主体间合作共治


城市“数字更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共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数字更新项目,提供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社会组织可以在社区建设、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居民作为城市社会主体,应积极参与数字更新的决策和监督过程。例如,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居民的数字素养。


2.4 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是城市“数字更新”的重要方法。鼓励城市内部的创新要素流动,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举办数字城市创新大赛,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与国际知名城市建立数字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数字技术研发、项目试点等合作活动,提升城市在全球数字城市领域的影响力。


城市“数字更新”之术


3.1 数字孪生与虚实互动


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数字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模拟仿真手段。通过构建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城市物理实体的实时映射和动态模拟。在城市更新项目规划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方案比选和效果评估,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方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进行实时监测和质量控制,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例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利用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建筑布局和交通规划下的城市运行状况,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通过基础空间数据结合感知设备提供的动态运行数据,可以将事件预测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优化仿真模拟算法,提升分析预测成果的准确性。


3.2 需求驱动与场景创新


以需求驱动为牵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的场景创新。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场景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数字应用解决方案。在城市治理场景中,构建智能感知、分析决策、指挥调度一体化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各类事件的高效处置。在民生服务场景中,打造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例如,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校园场景,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校园安全的智能化管理等。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文旅和运动休闲展示和体验项目,提升城市运营价值。


3.3 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


强化数据治理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质量和价值挖掘能力。通过数据清洗、整合、标注等技术,构建高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从数据到决策的智能化转化。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城市交通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交通拥堵时段和路段,为交通疏导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建立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对城市的排水管网、河道水情、天气情况、地形要素等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并安装内涝点监测预警装置,实现对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的及时感知和预警,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3.4 人工智能与自动运维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数字系统的自动化运维。利用智能算法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自动发出预警并采取修复措施。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利用机器人技术在城市管理和服务领域开展自动化作业,如智能清洁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为应对日益提升的消防和房屋安全等预警监测需求,物联感知设备作为城市健康运行的“听诊器”,也可以在多种复杂工况环境下实现自动化运维,提升城市安全的同时,也能降低运维单位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城市“数字更新”之器


4.1 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


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城市“数字更新”的重要支撑。加快5G网络、全光网、千兆宽带、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建设,构建高速、稳定、安全的城市数字通信网络。部署广泛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城市万物互联。例如,城市光网的低延迟和高可靠性为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物联网感知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城市环境、设施运行等数据,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4.2 智能终端与交互设备


智能终端和交互设备是城市居民与数字系统交互的重要界面。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在城市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交互大屏等。通过优化交互界面设计,提高用户体验,使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城市数字服务。例如,在城市公共服务场所设置智能交互大屏,提供政务服务指南、城市信息查询等功能,方便居民获取信息和办理业务。


4.3 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


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城市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核心设施。建立城市级大数据平台,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的弹性分配和高效利用,降低城市数字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例如,城市大数据平台可以存储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并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快速分析处理,为城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4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技术


区块链技术在保障城市数据安全和信任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构建城市数据可信共享平台,确保数据在流通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例如,在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的可信交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返回【热点聚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