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题目 |
主要内容 |
1 |
现有省级空间性规划的总结评估 |
总结评估现有的省级空间性规划、三条控制线数据和重要省域区域规划,研判成效与问题,明确新时代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2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落实自然资源部要求,结合广东省“双评价”试评价成果,探索“双评价”技术方法创新,协助修改完善“双评价”技术指南;摸清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总量及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广东省资源特点,面向海陆统筹,因地制宜地开展全省陆域和海域“双评价”,建立我省“双评价”体系。根据“双评价”结果,对全省主体功能区划提出优化建议。 |
3 |
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和战略研究 |
研究提出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总体框架和提纲。研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广东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围绕生态文明理念和空间治理能力建设要求,提出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和总体战略;研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理论基础,厘清主体功能区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省域主体功能区分区方案,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与下位规划的传导机制,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落实提供理论支撑。 |
4 |
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
衔接相关空间性规划核心管控指标,充分反映广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要求,从空间管控、资源配置、保护修复等方面研究构建统一完善、体现广东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明确任务指标逐级分解和传导思路和方案,分解国家下达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关核心指标。 |
5 |
国土开发保护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 |
研究提出省域空间发展模式和配套政策,明确国土开发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区域与管控要求,明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省域城镇体系结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以及生态、水利、农业、文化保护和发展格局;研究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衔接、调整和优化的标准及机制。 |
6 |
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陆海统筹 |
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明确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开发保护重点、发展时序和无居民海岛功能定位,确定各海洋功能区管制要求和措施;梳理我省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陆海统筹原则,提出海岸带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空间布局及管控措施,对港口、码头、围填海等退出使用区域提出修复利用措施。 |
7 |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国土空间响应 |
开展全省空间资源的绩效评估,从国土空间布局及结构调整、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等角度研究如何加快形成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国土空间政策。 |
8 |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国土空间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
厘清并分析珠三角人口、产业、用地等基本要素发展情况,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新责任,提出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共同行动纲领及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形成区域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思路。提出珠三角与广东其他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思路。 |
9 |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广东省城镇(人口)、用地发展趋势和支撑关系研究 |
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广东省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人口分布、城镇化格局的发展趋势,开展人口、用地、建筑、交通等相关性分析,解构其与土地供应的关系,并据此测算土地和建设供应总量和结构。 |
10 |
产业空间布局及要素配置政策研究 |
分析我省产业发展现状、空间分布,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明确新时代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方案及配套政策;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导向等,提出我省生产力布局及其优化方案,包括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经济的重点发展区域和配套空间引导政策;研究提出我省各类重大产业平台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建议。 |
11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及要素布局研究 |
开展交通网络格局、流动要素及用地支撑研究,结合新时代人流、物流发展特征及需求,构建“覆盖全省、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综合确定航空、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体系以及线位、设施站点布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交通网络及枢纽布局研究,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研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高效连接的交通网络和枢纽体系。 |
12 |
乡村振兴和农业空间布局研究 |
研究我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落实国家下达的2035年和2050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分布;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农业现代经营体系为目标,提出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和综合利用的措施;研究我省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现状,提出符合区域特征的农村空间格局和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
13 |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
研究明确我省水、耕地、林地、湿地、海岸带等各类生态资源的核心指标、空间需求和管控要求;研究我省生态、城镇、农村、海岸带等不同类型空间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不同尺度的国土综合整治单元,确定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务实推进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围绕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和修复,确定修复类型、程度和空间分布,提出修复目标和任务。 |
14 |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 |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目标,借鉴国内外自然保护的成功做法,根据广东的自然资源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广东自然保护地适宜规模、自然保护地体系类型结构、空间布局等研究。 |
15 |
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研究 |
全面摸查广东省存量用地基本情况,总结存量用地再开发方法及实践经验,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提出存量用地再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方案,提升用地效率。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格局与管理机制,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
16 |
国土空间高品质利用与地域文化保护利用 |
人居环境优化研究,提出我省不同区域城乡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的目标指标、方法路径和政策措施;系统分析我省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我省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提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促进规划从“增量”转向“存量”转变的实施路径和政策抓手;系统分析广东地域文化特征,从塑造大地景观、活化历史文化游径、保护生态基底、建设美好人居角度,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自然生态、农业农村、历史人文等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议和管控要求;提出高品质活力空间和宜居生活圈的公共服务建设标准和思路;从资源保护利用角度,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意见和规划建议。 |
17 |
国土安全及重大灾害防治 |
提出全省矿产资源和能源需求,研究提出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深入分析流域水系特点及综合整治面临形势,提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构建系统高效的水污染治理工程体系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围绕地震、洪水、地质灾害、台风、风暴潮等多发重大灾害风险,提出灾害防治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重大举措,建立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综合防灾减灾网络体系,提升国土空间韧性。 |
18 |
国内外先进空间规划对标分析 |
结合实地调研、座谈交流以及相关资料研究,归纳总结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外和北京、上海、海南、宁夏、雄安新区等国内先进空间规划的经验,开展对标分析,汲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为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测等提供参考依据。 |
19 |
空间规划实施机制和政策支撑研究 |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研究;研究提出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匹配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绩效考核、审计、投融资等政策;从生态补偿、保护开发协同、规划评估修改、实施监测、绩效考核等方面研究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研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与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传导机制,包括需要传导的核心内容以及传导方式。 |
20 |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创新研究 |
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方面的现有制度及存在问题,吸纳国外用途管制制度的先进经验,从管制目的、管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拟定我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提升我省自然资源的审批效率和管理水平。 |
21 |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结合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防治等安全底线要求,研判资源环境风险挑战,明确资源环境短板要素,预判短板要素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程度,提出应对措施。 |
22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
研判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管、评估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对国土空间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行理论及实践探索,明确风险类型及风险程度,提出相关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
23 |
大数据服务支撑 |
对第三次全省国土调查数据、各类统计数据、城市运行数据、各类空间性现状及规划数据等进行规整和坐标校正,统一数据标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统一的底图数据库;对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及核心过程数据按标准进行规整入库,保障数据向自然资源部及时汇交。 |